來是正好 去是正好 鄧正來與他的江湖

在中國當代學術界,鄧正來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他睥睨權威,特立獨行,曾長期流浪于正統體制外,歷練出迥異于普通知識分子的俠氣、豪氣、義氣甚至“匪氣”。相比體制給出的定論,伙伴們的結語或許更接近一個真實的鄧正來:“跟體制的關系糾纏他一生?!?/blockquote>

責任編輯:葉偉民 實習生 郭琛 楊寶璐

(CFP/圖)

編者按:在中國當代學術界,鄧正來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他睥睨權威,特立獨行,曾長期流浪于正統體制外,歷練出迥異于普通知識分子的俠氣、豪氣、義氣甚至“匪氣”。

他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學術英雄”,是這個時代這個年齡段最有故事的人。他為中國引入了哈耶克,并將學術觸角伸及法學、政治學等多學科。他還是中國少有的學術組織者,以特有的江湖豪氣和包容,將天下英才盡聚旗下。

他在人生最后十年告別“小路”進入體制,并與之拉扯和糾纏到生命的最后一秒。圍繞鄧正來的爭論觸及中國本土學術許多根本性問題和方向。學者王焱評價說:“他有點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的那只老虎。”

“人生揮灑,抽煙喝酒,聚友論道,斗室有天下;學術征戰,闖北走南,著書育人,一人勝千軍”。

1990年代是鄧正來人生的頂峰,他成為民間社會科學的旗手。

進入體制內是鄧正來的發展策略之一,但也為他的江湖氣和個性魅力套上了枷鎖,跟體制的關系糾纏了他一生。

2013年2月4日,北京最低氣溫零下5度,萬泉莊附近的天則經濟研究所,鄧正來追思會正在舉行。

此時距離其逝世已有10天,相比廟堂之上的遺體告別儀式,江湖之下的這場追思更為真實。三十余人擠滿了約50平米的小屋,張維迎、張曙光等十余位學者的名字引人注目。

“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知識分子轉型的過程中,鄧正來起的作用非常巨大、獨特。”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徐友漁的判斷獲得了普遍肯定。他們中,有的曾與鄧正來一同創辦獨領風騷的《中國社會科學季刊》(下簡稱“季刊”)和《中國書評》,有的因在上邊發表論文而聲名鵲起,有的受其資助完成重要研究,有的則受此感召走上學術道路。

追思會上,學者張維迎這樣總結鄧正來的一生——“人生揮灑,抽煙喝酒,聚友論道,斗室有天下;學術征戰,闖北走南,著書育人,一人勝千軍”。

而在上海,復旦大學發布的官方訃告用59個字定義了鄧正來的身份,包括一個罕見的稱謂:社會科學學術組織者。

上世紀九十年代,名片上空無一銜的“學術個體戶”鄧正來以無可替代的能量接過八十年代理想主義的大旗,成為一眾學人心目中的新“學術英雄”。

體制賦予了鄧正來頭銜,進入體制的嘗試卻成為一道分水嶺。從任教吉林大學,到創辦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擔任院長,“組織者”鄧正來由外而內,獲得的評價漸趨多元。

相比體制給出的定論,伙伴們的結語或許更接近一個真實的鄧正來:“跟體制的關系糾纏他一生。”

鄧正來:法學家、政治學家、翻譯家、社會科學學術組織者。

·1956年生于上海。

·1982年畢業于四川外語學院,并于同年就讀于北京外交學院。

·1985年碩士畢業后獨立治學,成為“中國第一個學術個體戶”。

·1998-1999年,受聘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2003-2008年,受聘吉林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8年加盟復旦大學,創辦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

·2013年1月24日6時50分逝世,享年56歲。

著有《哈耶克法律哲學的研究》、《市民社會理論的研究》、《自由主義社會理論》、《規則·秩序·無知:關于哈耶克自由主義的研究》等;編譯有《哈耶克論文集》等。

新旗幟

楊念群說,“老鄧有點克里斯馬(領袖氣質)的味道。”他成為1990年代民間社會科學的代表。

鄧正來曾經說過:“我最困難的時期并不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而是在九十年代初,因為當時做學問的氛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現任清華大學政治學系主任張小勁初識鄧正來時,后者正在組織翻譯中國第一部西方政治學百科全書——近千頁的《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

“當時我就奇怪,這么大的項目,很難想象由個人來完成。”張小勁從此開始與鄧正來密切合作,他在“老鄧”身上發現的最大特點是:對事情的把握有天生的敏感。

張小勁記得,1992年“南巡講話”后,大批學者先后下海;鄧正來這時提出辦雜志,既沒錢也沒人,聽來未免荒誕。

張小勁被派去圖書館,借了一堆官辦雜志回來,鄧正來翻閱后,覺得現有雜志的質量很差,便拉了一堆圈內圈外的朋友,籌備季刊。

楊念群屬于編委會核心層,他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說,雜志從一開始就立志成為中國最好的社科刊物,既要發出中國學者的聲音,也希望從學理角度梳理1980年代的社會科學遺產,提出學術規范化問題。

刊物選在香港出版,實際的編輯工作則在北京萬泉莊一帶的地下室里進行。

“三四間房,一到雨天就漏水,大家不定期去,沒事會去附近小館子喝個酒,還是八十年代的氛圍。我們負責稿件的篩選,老鄧拍板。”楊念群說,“老鄧有點克里斯馬(領袖氣質)的味道。”

1980年代的“文化熱”雖已消散,其中的理想主義精神卻一定程度上在延續。季刊出版的最初幾年,無論編委還是作者,都不拿錢;季刊根本無需約稿,就有足夠的稿源,“而且拿來的都是最好的東西”。

雜志從未公開出售,只放在萬圣書園等書店售賣,卻迅速成為當時民間公認的中國頭號學術刊物。

&l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思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