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城吾鄉·原鄉異域】父親的村莊
這是我獻給父親的禮物。父親,像他那一代大多數農民一樣,沒有文化、樸素、勤勞。父親的村莊,也像大部分膠東農村一樣,貧瘠、平淡、寂寂無名。然而,就是這樣的父親,和他的東石水頭村,成為我生命的起航。
責任編輯:李楠 馮飛
在當下的現實語境中,“故鄉”是一個語義豐富而模糊的詞語。比如一年一度的春運大潮,顯然不僅僅是因為返鄉的動因使然。在全球化與城市化的進程中,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不面對從故鄉到異鄉的流轉與變遷,即使從未離開過的家園,也在高速發展的物質社會中不斷蛻變。“吾城吾鄉”,既是傳統承襲的故園情懷,也是重新來過的自我定位;背后,既有個人的生命體驗,亦是家國命運的折射。我們選擇了五座城鄉,八位攝影師,以兩兩對照、并持續數年拍攝的影像闡釋這一命題。攝影就像一只手,悄悄地在現實和精神世界中放下地標。在喧囂與騷動中,我們每一個人或許都是某種意義上的異鄉人,而攝影,能否成為一個微弱而清晰的聲音,說:看,吾城吾鄉。
(專題按語:李楠)
父親(右二)和他的幾個老哥兒們。這七位老人的年齡加起來是560歲,他們一輩子都抽自己種的旱煙,都為自己有一支好煙袋而自豪。2012年攝。
吾城吾鄉·原鄉異域
農村包圍城市的大遷徙,不僅僅是從原鄉到異城的地理轉移,更是物質身份與精神身份的雙重置換。“國家城市化”進程中伴隨的“個人城市化”,注定是一場身心交戰。城市可以棲居,卻未必可以歸屬;鄉土無法歸去,卻又藕斷絲連。所謂的尋根之旅,往往是獲得了表面零碎的記憶片斷之后,更為深刻的精神失落。被父親牽引著從城市重返原鄉的孫京濤,只能以外來者的目光重新打量他最熟悉的人們;而遠離故里的張新民,跟隨鄉親們一起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