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倒黃白】尼克松的第一個史無前例
1952年艾森豪威爾競選總統時,尼克松是副總統候選人。面對大眾關于“窮小子哪來的競選經費”的質疑,他公開了自己的財政狀況,包括沒有股票和債券,房子價值與中產階級的相當,等。這之后,漸漸地,尋求公職者自愿公布財政狀況,就成了美國慣例。
責任編輯:史哲 戴志勇 蔡軍劍
大年初一,2月10日,1970年代中美“乒乓外交”中首立大功的莊則棟,在北京因病去世。這一事件的推手,陸續都走了。“乒乓外交”后以美國總統身份史無前例首訪中國的理查德·尼克松先生,如果活到今天,都要一百歲了——他是1913年1月9日出生的。
尼克松在中國最出名的是打破了兩國間多年隔絕的堅冰;他在美國最出名的,則是“水門事件”中險遭彈劾,史無前例地成了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辭職的總統。不過,尼克松的歷史意義遠不止此。曾因時評寫得好而獲過普利策獎(1985年)的美國專欄作家默里·肯普頓,1960年代初就說過:雖然二戰名將德懷特·艾森豪威爾是1952年到1960年的美國總統,尼克松只是他的副總統,但“1950年代不是艾森豪威爾的時代而是尼克松的時代。這是中產階級的下層以此公領銜而開始在美國歷史上勒石留名的十年”。
從開國到二戰,競選美國公職的,家里多少要有點錢。如果不富,至少也是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