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轉型,為何能成功避免革命
韓國先經歷高速經濟增長,再成功進行政治轉型,其政府與民間社會的良性互動,給人啟示。既得利益集團沒有選擇死扛,這提供了改革的空間;反對者認為沒有必要走極端,使得運動中的極端派別不得人心。中產階級的介入打破了威權政府與反對勢力間的僵持狀態,對結束專制統治起到重要作用。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趙若達
編者按
:韓國先經歷高速經濟增長,再成功進行政治轉型,其政府與民間社會的良性互動,給人啟示。但中國是體型巨大的國家,有自己的發展軌跡和政治特色,與韓國存在很大差別。韓國的經歷,僅供讀者作為知識性的參考,不意味著中國可以直接借鑒。
1948年,在美國的扶植下,大韓民國政府成立。和那個時代很多取得獨立的亞洲國家一樣,盡管在建國之初都效法西方,選擇了現代民主式的政治模式,但在最初的民主化道路上卻都摔了跟頭。在經歷了頻繁的政治動蕩和混亂之后,這些國家又重回獨夫統治的道路。韓國的故事也是如此。
當1959年,張勉從李承晚手中接手韓國政權時,他已經無力平抑社會動蕩,很快在1961年,被樸正熙發動的軍事政變奪了權。雖然兩年后樸正熙迫于美國的壓力,恢復了民選政府,而他自己也在1963年贏得了大選的勝利,但實際上,一直到1987年盧泰愚發表著名的民主宣言為止,韓國都沒有實現真正的民主政治,實施一種中央集權的威權政治。
亨廷頓曾將20世紀70年代以來所謂的“第三波”民主化分為三類:變革(transformation),即當局自己實現民主;置換(replacement),即反對派推翻當局實現民主;移轉(transplacement),即民主化主要是因為政府和反對派團體采取聯合行動。
韓國向民主政治的轉型,就屬于“移轉”類型的典型。這是一個政府與社會在互動中此消彼長直至勢力大體相當時互相妥協的過程。韓國的這一政治社會轉型,沒有經歷政權的斷裂,成功避免了革命,以極小的代價實現了由威權政治向民主政治的過渡。
韓國是如何做到的?
“漢江奇跡”的黃昏
1960—1970年代,韓國經濟在樸正熙政權的集權統治下取得了騰飛。1960年代前的韓國是個十分貧窮落后的國家,人均GNP僅八十余美元,屬世界上最貧窮國家之列。但在1962—1976年間,樸正熙政府連續推出三個經濟發展五年計劃,使韓國經濟得到了持續高速增長,年平均增長率達9.5%,韓國經濟由此實現了第一次騰飛。韓國的人均GDP也由1962年的87美元增加到1979年的1640美元,年平均增長率為18.9%,這一發展速度被譽為“漢江奇跡”。
樸正熙政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