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信貸求解中國難題
沒有抵押,沒有擔保,以雙方可以接受的利息,向陌生人借錢,或者把錢借給陌生人,聽上去如同天方夜譚,但時下已經風靡網絡平臺,這就是被稱為P2P(個人對個人)的融資模式。這種迅猛發展的新型投資方式,眼下正深陷爭議之中。
責任編輯:舒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沒有抵押,沒有擔保,以雙方可以接受的利息,向一個陌生人借錢,或者把錢借給一個陌生人,這是風靡網絡的P2P(個人對個人)融資模式。
運行了數年的互聯網信貸,正在努力尋找自己的中國發展之路。
35歲的胡勇是一名IT工程師,上班時間,他電腦上時常閃爍著幾個窗口,有炒股軟件大智慧,最近又加上了一個外掛窗口。
“沒有外掛,根本搶不到。”他興奮地說,就像在網上搶購春運火車票,眼下撩撥胡勇神經的外掛,能搶到網上放貸機會,新的借款標的一放出來,僧多粥少,幾分鐘不到就被胡勇這樣的放款者一搶而空。
沒有抵押,沒有擔保,以雙方可以接受的利息,向陌生人借錢,或者把錢借給陌生人,聽上去如同天方夜譚,但時下已經風靡網絡平臺,這就是被稱為P2P(個人對個人)的融資模式。
對于借款人,P2P的吸引力在于方便和容易獲得;而對于放款人,資金回報率遠高于銀行存款或多數理財產品,網絡平臺省卻了傳統金融機構的大量成本。
2005年3月,英國Zopa網站正式推出P2P網貸模式,之后迅速在美國、歐洲和日本復制。他們的口號是“摒棄銀行,每個人都有更好的交易”。
在中國,2007年8月第一家P2P網貸平臺——“拍拍貸”誕生。而到2012年年底,據安信證券統計:全國網貸平臺已超過300家,全行業成交量高達200億元。
這一年,國內的網絡貸款平臺更是進入了爆炸式的增長期,以其中的一家公司——人人貸為例,據其年報顯示,2012年網站交易額3.54億,同比增長了803%。
對胡勇來說,P2P是一項門檻低、收益高的新型投資。“觸網”的一年里,他將自家的閑錢40萬陸續投到了人人貸、紅嶺創投、E速貸等不同網貸平臺上,全年的獲利超過5萬。
不過,這種迅猛發展的新型投資方式,眼下卻正深陷爭議之中。
貧瘠的土壤
在中國,信用數據庫由央行征信局管理,目前絕大多數P2P公司難以共享。
“有新標的了!”外掛彈出小窗口,胡勇迅速掃了一眼屏幕,其中有借款人的信用等級、資產狀況、貸款用途等介紹,不過,這些并不重要,因為他投放的網貸平臺都承諾保證本金,收益率最高的才是首選。
不久,胡勇的2000元錢通過互聯網飛到了1000公里以外的王俊鵬的手上。
王在廈門經營一家賣女鞋的小店,他想趕在春節前進一批新貨,需要3萬元錢。
區區3萬元,對于銀行來說金額太小。按照銀行業業內目前約定俗成的標準,500萬元以下為小微企業貸款。像王俊鵬這樣的小微企業主根本無法進入銀行小微貸款的視野。
王俊鵬在人人貸上提交了身份認證、工作認證、信用報告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