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2年書單(之三)】民國史的浪漫想象

民國范兒在成為一種知識圈的時尚,而時尚往往意味著可能脫離了歷史的底色。在民國懷舊熱潮中,民國大學及大學人,自然成為浪漫主義想象投射的焦點,民國大學常常被闡釋為去政治化的自由多元空間。

責任編輯:劉小磊

回憶錄與口述史著作是我這些年閱讀的重點。2012年讀過的回憶錄印象較深的,是與臺灣有關的幾冊。美國華裔學者孫康宜的《走出白色恐怖》,從一個家庭的視角,記述了戒嚴時期臺灣的政治萬象與社會百態,其中記錄的1950年代初期鹿窟左翼人士陳本江、呂赫若的聚合與離散乃至被消音,為我們補充了臺灣政治史上的關鍵一環。作者的父親孫裕光蒙冤入獄十年,孫家可謂風雨飄搖,備嘗艱辛,但在這冊回憶錄中,卻罕聞憤恨與怨毒之氣,卻多見感恩之心?;貞涗泴懽鞒闪艘环N自我救贖與人性寬恕,不多見。

此外,臺灣報人、作家王鼎鈞的《文學江湖:在臺灣三十年來的人性鍛煉》文字生動,敘事細膩,為我們記錄了戒嚴時期臺灣的特殊情狀,比如聲音與政治的關聯。根據作者的記載,當時臺灣軍政當局因擔心民眾日益陷入世俗生活的浮華而淡忘“反攻大陸”之大計,因此由軍方出面在臺北火車站前的廣場上高高架起喇叭,以高分貝作強悍的呼喊與反共宣傳,生活在周遭的民眾苦不堪言。最后卻是因美國政要的夫人訪問臺灣,住宿在車站附近而不堪其擾,致信高層而得以將喇叭撤除。極權性格的政治,總是對歇斯底里的聲音政治有一種迷戀,這與謊言重復一千遍便成為真理的迷信殊途同歸,最終卻顯示為一種荒誕的魔幻政治。

相對于這兩冊回憶錄的冷色調,臺灣作家尉天驄的《回首我們的時代》,卻多了幾分知人論世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