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科目反思(一)】語文,從政治與科學的夾縫中脫身

如果政治是語文教學中文學性的一個壓迫者的話,科學是另一個??茖W追求必然性。歷史學與文學則是展示和想象人的可能性。只靠科學知識,是不能勝任社會舞臺上的角色扮演的。物理學的問題有唯一解,語言本身蘊藏著對某一問話的若干個絕妙的回應。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劉格花

編者按

教育改革的好壞,直接關涉個體生命的長成,關涉國之元氣的培植。大學的通識教育自然重要,但更根本的是中學教育。中學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語文考試能否重新以作文為中心?如何開發學生的思維,而非將數學結結實實地捆綁在考試工具箱中?是否需要減弱乃至廢除英語必修課?能否增設文理兼顧的科技史課程?應該設置提高學生生活技藝的家政課程嗎?現行科目和一切以高考為取向的教法,有諸多需要反思之處。南方周末從本期起,將分五期刊發北京大學鄭也夫教授的系列文章,作為一家之言,供讀者思考。

當政治化已經內化到語文教師的心中時,政策變了,教材改了,也仍然難以扭轉語文課思想政治化的特征。

語文在重要性上應該排在諸科目之首。首先,因為語文的能力與絕大多數公民的工作、生活關系最密切。其次,從篩選人才的維度看,如果考試設計合理,語文考核的是能力,而非死記硬背。歷史、地理,在考出能力上難度要比語文大得多。不幸這一最重要的科目也是問題最多的科目。

毫無疑問,政治滲透到古今中外的一切教育中。就社會形態而言,中國沒有獨立于政治力量的宗教、法律和民間社團;就教育機構而言,當代中國民辦教育嚴重缺乏,故今日中國教育尤其無力抵御政治力量的進入。政治滲透到教育中是全方位的,就具體課程而言,最突出的體現是這里不擬討論的政治課的設置。在其他課程中,政治滲透最深的應該是歷史課程。胡適說:歷史從來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解釋歷史與控制現實密切相關,因而政治滲透到歷史課程中容易理解,政治滲入語文教學,意味著政治對教育更全面、更深入的干預。無論就教育整體,還是語文教學本身,都值得做出特殊的思考。

如果批評我們語文課程的政治化是西方人,想來大家不會驚奇,問題是在我們效仿蘇聯老大哥時,我們的語文教學就受到了老大哥的批評:

1953年蘇聯專家普希金在評議中國小學語文課本中《紅領巾》一課的觀摩教學時,尖銳地批評了語言和文學因素過少而思想政治教育過多的傾向。他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