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瑜:缺乏辯論的大會是寂寞的

把矛盾藏到桌子底下來維持一個桌面上的團結融洽,倒不如把矛盾擺到桌面上來公開討論。

把矛盾藏到桌子底下來維持一個桌面上的團結融洽,倒不如把矛盾擺到桌面上來公開討論。


    我上中學時政治課本里,有一句話批判西式民主:“西方議會吵吵嚷嚷、相互攻訐……”
    我一直沒有明白這句話的意思——直到有一天,在電視里看到英國議會開會的畫面。世界上恐怕沒有哪個國家議會開會比英國更“恐怖”了:議員按黨派面對面入座,狀如兩軍對壘;雙方代表像“大學生辯論賽”一樣交替起立發言,針尖對麥芒;最有英國特色的,就是議員竟然像看球賽一樣,可以隨時叫好或者起哄,所以哪怕是首相,要完整地說完一段話,也可能要途經八次叫好和十次喝倒彩。
    看到這樣的情形,我立刻明白了為什么很多領袖不喜歡“吵吵嚷嚷、互相攻訐”——這對政治家的口才、思維速度、知識量、政策熟悉程度,尤其是心理素質,考驗實在太大了。也難怪有些國家議會的辯論會出現斗毆、脫鞋子、扯頭發的情形,急了,口才不夠,就手腳并用了。
    但是英國這種“不成體統”的議會風格,吵了幾百年,好像也沒有把這個國家給吵垮,相反你吵我鬧之間,往往把事情的各個方面都說清楚了,各方利益都平衡了。當然,英國是英國,中國不一定要模仿它。但是,辯論是否要如此極端是一回事,大會有沒有辯論則是另一碼事。
    和諧的、團結的會議氣氛固然是件好事,但是假如這種融洽的基礎是對社會矛盾的掩飾或者無視,那就成了“偽融洽”了。據統計,近年來我國每年的群體性抗議事件都在6萬起左右,也就是說,每天都有至少160多起集體抗議行動。普通民眾每一天都在為自己的土地權益、環境權益、國資流失、教育醫保等進行艱苦卓絕的抗爭,但我們的大會相形而言輕松融洽。請問,代表們的“代表性”何在?莫非民眾來自火星,而代表們來自金星?
    當然,也有不少代表也呈交議案,但是只見代表“發球”,卻不見決策部門如何“接球”,這樣的議案有多少意義?民主會議的真諦是不同利益集團間的有效對話,而不是幾千人的自言自語。更何況,缺乏對議案的公開辯論,就算議案被通過,這樣的民主同樣可疑:憑什么它們要被通過?如果代表A支持的恰恰是代表B反對的呢?如果一個代表支持的恰恰是很多民眾反對的呢?……
    辯論的意義恰在于此。誰也不能保證代表是天使,所以重要的不是他們提出了什么,而是決策部門接受了什么。而政治辯論,就是在這個“提出”和“接受”之間進行過濾。
    這兩年為了增進民主氣氛,國內大會增加了不少民意表達機制,比如網民提建議等。這種舉措初衷當然是好的,但是實際效果似乎更像是情緒發泄,而不是制度監督。網民可以在網上嘰嘰喳喳,代表們卻不一定洗耳恭聽,你說你的,我愛聽不聽,這是哪門子民主?把幾千人的自言自語擴大到兩萬人、二十萬人,它也還是自言自語。
    西式議會的“吵吵嚷嚷、互相攻訐”情形也許不那么優雅,但任何一個多元化社會的基本特點就是利益沖突和理念競爭,如果政治的沖撞恰恰是反映了這種社會現實,它也沒有那么可怕。相比把矛盾藏到桌子底下來維持一個桌面上的團結融洽,倒不如把矛盾擺到桌面上來公開討論。說到底,“混亂”之間失的是“禮”,而沉默之間錯過的卻是“理”。我以為,在政治當中,道理比禮節更事關重大。
    (作者為劍橋大學講師

 

(責任編輯 鄢烈山 蔡軍劍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