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積金上海往事
1990年代,住房公積金制度在上海誕生,其背景是房改缺錢。上海的獨立運作,使這項制度發揮了巨大功效。但這項脫胎于新加坡的公積金制度,卻妥協于中國特色的改革,在推廣至全國之后,漸漸弊病叢生。當年的上海方案起草者感慨,“大大落后于時代發展”。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樊巍 金渡江
公積金制度的誕生為上海房改提供了“鑰匙”。
1990年代,住房公積金制度在上海誕生,其背景是房改缺錢。上海的獨立運作,使這項制度發揮了巨大功效。但這項脫胎于新加坡的公積金制度,卻妥協于中國特色的改革,在推廣至全國之后,漸漸弊病叢生。當年的上海方案起草者感慨,“大大落后于時代發展”。
為房改而生
中國的住房公積金制度最早在上海試點成功,之后向全國推廣。但后來形成的模式和制度已經與上海創建公積金制度的初衷大相徑庭。
1990年,時任上海市委書記朱镕基成立了一個有17人參與的住房研究小組,研究如何推進上海的住房改革。當時在上海計委研究所任副所長的戴曉波,兼任這個小組的方案組組長。
他回憶說,上海當時的住房問題使朱镕基面臨很大壓力。朱的前任做上海市委書記時,上海每年建成住房面積約470萬平方米,而朱主政上海時,這一數字降低了100萬平方米,老百姓怨聲很大——“朱镕基把錢都投到工業中去了,不考慮老百姓住房了”。
朱镕基指示住房研究小組首先搞清楚,為什么產生100萬平方米的缺口。調研下來的結論是,國有企業“利改稅”紅利消失后,沒有錢給職工蓋房子。上海市當時100萬平方米的住房建設資金缺口約8億元,籌措到這8億元,上海的住房問題就能解決。但當時財政吃緊,住房研究小組的主要任務,便是通過市場化改革的方式解決住房短缺問題。
1990年年初,朱镕基曾去香港、新加坡考察其住房制度,回來后讓住房研究小組也前去取經。于是,戴曉波等人在香港考察了10天,由現任香港特首梁振英陪同。之后又在新加坡考察了一周公積金制度。
回國后,小組起草了《上海市住房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獲國務院批準后于1991年5月1日開始實施,其內容概述為五句話,“推行公積金,提租發補貼,配房買債券,買房給優惠,建立房委會”。
“五句話中,四句都是錢。”戴曉波是這個方案的主要起草者,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朱镕基當時提出,之前改革走不通,核心問題是錢的問題,因此這個方案“著力點是搞錢”。
設計該方案時,戴曉波測算當時上海全市職工工資總額每年是50億元,按照新加坡公積金模式,若個人交工資的5%,企業也補貼5%,可籌措5億元;其次,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