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論】“給了你一絲光亮,可我們還是怕觸電” 戲劇·傳統·林兆華戲劇邀請展
藝術創作口號提不得,藝術家創造思維五花八門,我行我素,我們不習慣藝術的自由、自由的藝術,你舉得高我比你舉得更高的年代已經過去,現在政策寬松,給了你一絲光亮,我們還是怕觸電,可悲,可嘆。
責任編輯:李宏宇 袁蕾 朱曉佳 實習生 閻彬 周鑫 付必全
2012年林兆華戲劇邀請展作品之一《建筑大師》。
別拿為現實服務嚇唬人
在第三屆邀請展的發布會上,我抽風宣布解散工作室,以后不做世界邀請展,這是國家該做的事。工作室做了3年的功夫,到處籌錢才實現,皮娜·鮑什,彼得·布魯克,這是真正的大師。
這次又請了裴艷玲先生,人才短缺,梅蘭芳、馬連良、麒麟童、陳硯秋等等這樣的大師空前也可能絕后啦。
以我外行的短見,裴艷玲、張火丁是當今梨園的角兒,科班還出了一些角兒,今日集體主義的學院爭上電視的不少,舞臺上的角兒是要吃偏食的,大鍋飯是不行的,絕活兒不是多數人能拿下的,天賦、師傅、吃苦,中國戲曲的絕活兒太了不起啦,是世界戲劇望塵莫及的。少談些戲曲改革,多演傳統戲碼,新腔可創老調不要改,程式最好不動,別拿為現實服務嚇唬人,什么下廠、下鄉為工農兵,以示我們的文藝為無產階級大眾的,角兒就是殿堂的藝術,在打麥場馬派、梅派出不來,現在的科技發達,歌唱家、戲曲演員都戴小擴音器,余派、楊派、馬派聽著都一個味兒。
真不明白這些理論家們
“唯有北京人藝有自己的風格。”
“唯有北京人藝有自己的傳統。”
這是學者、專家們謳歌人藝的詠嘆調,中國戲劇的恥辱。
這么一個大國就那么一個有傳統的劇院,還有臉宣揚,真不明白這些理論家們安的什么心。
“深厚的生活基礎,鮮明的人物性格,京味的語言特色”,這叫傳統,這叫風格?有見識的戲劇家吃了什么迷魂藥了,什么巴掌擋住你的雙眼,這是一般,特殊才是個性。
人藝值得大書特書的是焦先生的中國學派,曹禺沒脫離奧尼爾、易卜生,焦菊隱先生尋求戲曲美學裝扮舞臺。劇院的風格是導演藝術家塑造的,劇作家的劇本是創作材料。
創作不能從意識形態出發,多年來習慣了主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