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治霾:人在囧途 爭搶“重污染”名號,憂慮“被達標”風險

為何“重污染城市”名號會變成各地爭搶的“香餑餑”?這背后,是霧霾治理重壓之下,地方既無“巧婦”,也屬“無米”的窘境。在環保部給出的抗霾攻堅戰時間表里:首要大氣污染物超標15%以下的城市,力爭2015年達標;超標30%以上的,力爭2030年前達標。定位越嚴重,就能“爭取”到更多時間。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方芳 賴園林玢

我國亟需改善空氣管理體制,否則會陷入“治不勝治”怪圈。 (劉道偉/CFP/圖)

為何“重污染城市”名號會變成各地爭搶的“香餑餑”?這背后,是霧霾治理重壓之下,地方既無“巧婦”,也屬“無米”的窘境。如不能解決,將可能出現地方空氣“被”達標的危機。

2013年全國兩會,灰蒙蒙的北京沒有給代表委員們“好臉色”看。

“要真當回事兒,認真地做,而且把它提高到各地政府的政績,我看用不了十八年,十年就會有明顯改觀。”全國兩會人大代表鐘南山接受央視專訪時說。

然而,在了解內情的大氣環境專家來看,鐘南山的期望是不切實際的。

如今,在霧霾治理重壓之下,各地處境卻很尷尬,甚至“重污染城市”變成和貧困縣稱號一樣的“香餑餑”。

“不少城市都爭當重污染城市,拖延達標期限,就像熱烈慶祝本縣成為全國貧困縣稱號一樣。”一位不愿具名的地方環保官員說。

其背后的邏輯在環保部給出的抗霾攻堅戰時間表里:首要大氣污染物超標15%以下的城市,力爭2015年達標;超標介于15%和30%之間的,力爭2020年達標;超標30%以上的,力爭2030年前達標。定位越嚴重,就能“爭取”到更多時間。

地方治理空氣正陷入既無“巧婦”,也屬“無米”的窘境,這也是中國空氣質量新標準大提升之后,面臨的窘迫現實。

地方失據,專家補缺

業界已在行動。

2013年1月,一個由清華大學、環保部環境規劃研究院等十家中國清潔空氣領域的核心科研機構發起的“中國清潔空氣聯盟”低調成立。

“國家設定了很多嚴格的目標,重點在于落實,但各個地方執行能力存在差異,這個公益性的平臺旨在整合資源,為地方執行提供支持。”聯盟秘書處負責人解洪興說。

這場抗霾攻堅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