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議政
作為年度新聞大戲的全國“兩會”,對于很多企業家來說,是絕佳的企業宣傳期,很多富豪榜上排前列的企業家,都會在這段時間里舉辦媒體見面會等活動,以及廣邀媒體采訪。在這些活動上,除了談論自己的議案、提案,企業家們也免不了要對企業發展大計進行宣傳。
責任編輯:肖華 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編者按:
一年一度的兩會,2013年因為換屆而被賦予了特別的意義。
在中國的現實語境中,政治周期的變化往往深刻地影響著經濟周期。也正因為如此,這場政治盛會有著不可忽略的經濟意義。
可以看到,換屆之后,許多地方都定下了GDP與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新目標。而錢從哪來,成為地方官員們最為操心的一個問題。
兩會上提交給全國人大審議的預算報告顯示,2012年中央財政收入占全國的一半以上,這些收入中的近2/3用于返還和轉移支付給地方。不難想象,這塊蛋糕有多甜美。
本屆兩會上,因進入深水區而一度遲滯的改革,重新回到中心話題。無論是總體改革還是各個領域的改革,公共政策的風都在往市場化的方向吹。
更多的委員與代表們,則在學習與練習如何參政議政。爭論的一個焦點在于如何在高速增長中真正還富于民,增加福利與減少稅負成為兩種響亮的聲音。無論何種政策選擇,都關乎中國人的福祉與未來中國的競爭力。
本期“新周期”專題,解讀預算、捕捉政策風向、聚焦公共議題。
2013年3月2日,北京,俞敏洪委員走向會場時接受記者采訪。
相較于過去企業家無處發聲或不敢發聲的局面,現在,已經有更多企業家走上“兩會”,參政議政。在這個共商國是的舞臺上,他們也在學習如何為公共利益而呼吁。會場外的企業家則在微博上召開了另一場議政會。
每年的全國“兩會”,精英云集。部分企業家因為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的身份,也有了親密接觸政治的機會。
作為中國富裕群體的代言人,他們在“兩會”上的言談舉止,成了公眾給這一群體打分的依據。
企業家的公共訴求
“兩會”的代表、委員們參政議政的一項重要方式,是提交議案、建議和提案。
許多企業家提出事關公共利益的提案,比如宗慶后、李書福、郭廣昌等人,通過提案和呼吁積極主張提高個稅起征點。
這些發聲通常更能獲得公眾的認可,也包括那些不在會上的廣大企業家“同仁”們。
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是其中之一,這次“兩會”他帶來的提案是關于公平教育和水污染治理。在政協分組討論會議上,他還是位受人矚目的“炮手”,發言時,把20%的交易稅、農村小學撤并、高等教育行政化等問題,輔以一貫幽默的言辭風格,一路炮轟。
會上,俞敏洪還建議他所屬的教育界諸位政協委員們,不要“沒有深刻調研”就提提案,呼吁大家就留守兒童、異地高考等幾件當前教育領域矛盾比較凸顯的事情,互相湊錢、組成小組調研并與地方政府和教育部溝通后,提出有質量的提案,并表態自己愿意牽頭做一件。
全國人大代表、老百姓大藥房董事長謝子龍,則是以“醫藥從業者”的身份,帶來了關于塵肺病農民工救助問題的“建議”,塵肺病是中國最嚴重的職業病之一。“兩會”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