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科目反思(二)】重回以作文為中心的語文考試
據保守的估計,語文考試,50%以上考的是“偽語文”“偽能力”。我只為語文考核中的兩種方式辯護:作文和閱讀。建議作文的分數占總分70%,閱讀占30%。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劉格花
據保守的估計,語文考試,50%以上考的是“偽語文”“偽能力”。
我只為語文考核中的兩種方式辯護:作文和閱讀。建議作文的分數占總分70%,閱讀占30%。
考試是為了評價和篩選。但考試也不可避免地成為后學們的指揮棒和杠桿。這些年來語文高考方式的一大變化是作文在語文考試中的比重下降,標準化問答題的比重上升。借助歷史的眼光,更可洞悉變化之巨大。孫紹振說:
我國1400年左右的考試史,其中,長達1300年的科舉考試是作文分占100%的。從民國開始,到1949年,近40年中,作文分占100%,是屢見不鮮的;知識、閱讀題型間或有一些,只是某種點綴(如古典詩文的標點和翻譯,古典文獻名稱的解釋),從來就沒影響作文分占壓倒優勢。1952年開始統一高考以后,分比仍然沒有多大改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作文分值占70%-80%(折合成今天的分值應該是105-120分)。例如1955年和1956年作文分占80%,1957年作文分占100%。1977年福建省高考語文,作文也是100%。這不是偶然的,因為它符合語文課的特殊規律。(錢理群,孫紹振,2005,75)
以后發生了極大的逆轉。
2004年《語文考試大綱》規定:語言知識和語言表達9題,30分;文學常識和名句名篇1題,4分;古代詩文閱讀6題,26分,現代文8題,30分;寫作1題,60分。……以知識性和被動性的理解為主的共90分,占總分的60%。……作文只占總分的40%。(錢理群,孫紹振,2005,73)
這一轉折始于1980年代。我們猜想其中的原因是合二而一的。首先,主考方畏懼作文閱卷的非客觀性。第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