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泳:我為什么研究西南聯大?
我第一篇關于西南聯大的小文章是寄給《讀書》雜志的,只有不到兩千字的一篇小隨筆。
我最早決定把西南聯大作為一個研究專題,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當時去過幾次北京大學的南閣,西南聯大北京校友會設在那里。后來我還認識了當時在那里寫校史的張源潛先生,直到現在我們還保持著通訊聯系。
那幾年間,西南聯大每年的校友紀念活動,我都作為旁觀者參加,所以了解一點舊大學里受過教育的老先生的風采。其間我還到過兩次昆明,專門收集材料。
雖然時光只有十幾年時間,但這十幾年卻是一個大變化的時代。而過去那個時代沒有電腦,關于西南聯大的材料,還比較零亂,除了《清華大學校史資料》中的史料外,還沒有一部成型的文獻史料,所有的材料都要從頭做起。當時關于西南聯大研究的專書,只有美國易社強的一本,我是在張源潛那里看到一個節譯本,還有西南聯大早期的史料《聯大八年》以及臺灣出版的《學府紀聞·西南聯大》,此外就很難再找到相關的成型文獻了。
我研究西南聯大的學術興趣,來源于研究《觀察》周刊。聯大復員北上的時候,《觀察》周刊發表了一篇通訊,對聯大的成功有很好的總結,我就是受了這篇通訊的影響,決定研究西南聯大。
學術上的事情,有時候很奇怪,本來不錯的題目,可是很難找到感興趣的朋友一起來做。我第一篇關于西南聯大的小文章是寄給《讀書》雜志的,只有不到兩千字的一篇小隨筆。當時是《讀書》的沈昌文時代,沈公非常認真,把我這篇小文章轉給了曾在聯大讀書的汪子嵩先生,汪先生有專信給沈公,這篇小文章后來就刊出了。我本意是希望能有更多學術界的朋友來研究西南聯大,但應者寥寥。當時想從西南聯大發現中國自由主義傳統的想法,一時很難明講。那時關于西南聯大的研究很少有人做,即使有人在做也大多在教育史的范圍內,還沒有擴展到中國現代知識分子這個層面上。
1997年,湖南文藝出版社的余開偉先生,執意要我出版一本關于西南聯大的研究專書,可我只有十幾篇相關論文,但余先生不管這些,最后印出了《西南聯大與中國現代知識分子》。雖然是一本小書,只印了不到兩千冊。但這是一本研究性的書,不是一般的敘述聯大的歷史,而是在聯大的歷史上,發現有價值、有意義的學術命題,特別是關于聯大的自由傳統。比如“西南聯大知識分子群的形成與衰落”、“敘永級學生的命運”、“費孝通與魁閣”、“大普集與中國現代學術集團”等學術命題,現在看來,雖然史料的豐富性還不很夠,但在西南聯大研究中注意到的問題還是有意義的??上Ш髞黻P于西南聯大的研究,絕大多數還是偏重于重說聯大的校史,真正的研究反而沒有深入下去。近幾年聞黎明先生、劉超先生的相關研究,才改變了這一局面。
我的那本小冊子,湖南文藝出版社沒有支付稿費,只給了幾百冊書,我當時已感覺非常滿意。逢人說項,到處送人,現在想找一本反而不容易了。
西南聯大最初叫“長沙臨時大學”,創設的動議來自胡適和傅斯年他們。胡適本來也要去昆明,但因等待“戰時征調”,沒有去成。后來胡適給張伯苓、梅貽琦的信中曾說:“此時因政府頗有意把我充軍到海外去,所以不能來,只好在此為兩公及孟麟兄做一個駐京代理人?!?946年底,聯大九周年校慶的時候,胡適說:“我是客人,但不敢自外,因為如以九年計,也是創辦人之一,且為倡組臨時大學者?!?BR> 人生有些經歷,當時沒有感覺,事后想起來卻很有感慨。我寫的一本關于西南聯大的小冊子,在聯大建立六十年后,能在長沙出版,感覺非常欣慰,我要再次感謝長沙的余開偉先生。
那幾年間,西南聯大每年的校友紀念活動,我都作為旁觀者參加,所以了解一點舊大學里受過教育的老先生的風采。其間我還到過兩次昆明,專門收集材料。
雖然時光只有十幾年時間,但這十幾年卻是一個大變化的時代。而過去那個時代沒有電腦,關于西南聯大的材料,還比較零亂,除了《清華大學校史資料》中的史料外,還沒有一部成型的文獻史料,所有的材料都要從頭做起。當時關于西南聯大研究的專書,只有美國易社強的一本,我是在張源潛那里看到一個節譯本,還有西南聯大早期的史料《聯大八年》以及臺灣出版的《學府紀聞·西南聯大》,此外就很難再找到相關的成型文獻了。
我研究西南聯大的學術興趣,來源于研究《觀察》周刊。聯大復員北上的時候,《觀察》周刊發表了一篇通訊,對聯大的成功有很好的總結,我就是受了這篇通訊的影響,決定研究西南聯大。
學術上的事情,有時候很奇怪,本來不錯的題目,可是很難找到感興趣的朋友一起來做。我第一篇關于西南聯大的小文章是寄給《讀書》雜志的,只有不到兩千字的一篇小隨筆。當時是《讀書》的沈昌文時代,沈公非常認真,把我這篇小文章轉給了曾在聯大讀書的汪子嵩先生,汪先生有專信給沈公,這篇小文章后來就刊出了。我本意是希望能有更多學術界的朋友來研究西南聯大,但應者寥寥。當時想從西南聯大發現中國自由主義傳統的想法,一時很難明講。那時關于西南聯大的研究很少有人做,即使有人在做也大多在教育史的范圍內,還沒有擴展到中國現代知識分子這個層面上。
1997年,湖南文藝出版社的余開偉先生,執意要我出版一本關于西南聯大的研究專書,可我只有十幾篇相關論文,但余先生不管這些,最后印出了《西南聯大與中國現代知識分子》。雖然是一本小書,只印了不到兩千冊。但這是一本研究性的書,不是一般的敘述聯大的歷史,而是在聯大的歷史上,發現有價值、有意義的學術命題,特別是關于聯大的自由傳統。比如“西南聯大知識分子群的形成與衰落”、“敘永級學生的命運”、“費孝通與魁閣”、“大普集與中國現代學術集團”等學術命題,現在看來,雖然史料的豐富性還不很夠,但在西南聯大研究中注意到的問題還是有意義的??上Ш髞黻P于西南聯大的研究,絕大多數還是偏重于重說聯大的校史,真正的研究反而沒有深入下去。近幾年聞黎明先生、劉超先生的相關研究,才改變了這一局面。
我的那本小冊子,湖南文藝出版社沒有支付稿費,只給了幾百冊書,我當時已感覺非常滿意。逢人說項,到處送人,現在想找一本反而不容易了。
西南聯大最初叫“長沙臨時大學”,創設的動議來自胡適和傅斯年他們。胡適本來也要去昆明,但因等待“戰時征調”,沒有去成。后來胡適給張伯苓、梅貽琦的信中曾說:“此時因政府頗有意把我充軍到海外去,所以不能來,只好在此為兩公及孟麟兄做一個駐京代理人?!?946年底,聯大九周年校慶的時候,胡適說:“我是客人,但不敢自外,因為如以九年計,也是創辦人之一,且為倡組臨時大學者?!?BR> 人生有些經歷,當時沒有感覺,事后想起來卻很有感慨。我寫的一本關于西南聯大的小冊子,在聯大建立六十年后,能在長沙出版,感覺非常欣慰,我要再次感謝長沙的余開偉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