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定劍:制度問題必須通過制度變革解決

公眾參與式民主是一種法制化的可控民主。鑒于我國后發民主的特點,為求民主的漸進和社會穩定,先發展公眾參與式民主,再發展選舉民主,可能是一條中國式民主發展道路

公眾參與式民主是一種法制化的可控民主。鑒于我國后發民主的特點,為求民主的漸進和社會穩定,先發展公眾參與式民主,再發展選舉民主,可能是一條中國式民主發展道路

沒有民主,繁榮就是曇花一現
??? 對中國的改革發展道路,國內國際在經濟改革前后存在的爭論實際上可以歸結為兩個基本問題:一是中國應先搞經濟改革還是先搞政治改革?二是經濟繁榮以后是否可以不搞政治改革?
??? 經驗證明,經濟發展和繁榮與民主沒有直接的關系,就是說,經濟發展不一定需要民主,有時威權政治比民主政治反而有利于經濟的快速發展(當然這種發展常常是有巨大代價的)。不搞政治民主化改革可以取得一定程度的經濟成功。但是,這種成功只是階段性的,不能說是最后成功。正由于威權政治具有比較強烈的短期優勢,其迷惑性相當大,對缺乏遠見和不夠審慎的人們往往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但社會發展的關鍵不是短期的經濟增長,而是要具有持續發展的能力和態勢。在威權政治下,十年甚至幾十年的良好經濟業績其實并不能說明什么問題,一個發展中國家“必須幾十年接著幾十年地成功,并不間斷地保持良好的經濟運行,才能成為發達國家”。
??? 歷史的經驗也充分證明,沒有民主的經濟繁榮是不可持續的,沒有民主制度的大國是不可以成為強國的。只要統治者勵精圖治,不打仗,讓人民休養生息,完全可以在幾十年的時間內創造一時的經濟繁榮,古代君王在任時就可以創造所謂的一朝盛世。西方國家在戰后,東亞四小龍都是用30年左右的時間創造了經濟繁榮。世界歷史上,有過不少的國家因經濟繁榮而一度崛起: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等。但那些民主制度沒有過關的國家,崛起又趴下了。只有建立起民主制度并保障人權的國家,經濟的繁榮才持續下來。我國近代也有過1860年代之后的40年發展,創造了工業、金融、交通通訊和國防的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是,由于政治民主制度沒有過關,經濟改革的成就毀于一旦。在西方發達國家的歷史中,工業化和民主化的發展方向大體是并行的,在德國民主化落后于工業化,國內危機導致德國兩次發動世界大戰。日本也有類似情況。
??? 在我國,過去30年經濟高速發展,人民財富在增加,生活大大改善,但是社會的各種不滿情緒和社會矛盾并沒有隨財富的增加而減少,相反是在增加。道理很簡單,在傳統的農耕社會可以維持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現代城市社會,經濟富裕了,成年子女與父母都難以同室而居。因為人們的自主、獨立性增強,價值觀、生活情趣和方式多樣化,又有經濟能力自立生活。社會發展帶來家庭結構的改變,同理,政府和國家結構也必然隨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而改革。這種改革就是更適合人們的獨立、自主、平等、自由地生活。
??? 民主在一個國家的活力與那個國家的社會結構和社會趨向相關。財富和知識都集中在極少數人手中的社會結構,不會有利于民主,就像嚴重兩極分化的道德和宗教群體的社會也不利于民主發展一樣。
??? 貧富差距的拉大,使得建立民主的基礎越來越脆弱,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越來越差。腐敗沉重地打擊著人民對政府的信賴,腐敗的擴散也增加了社會不穩定性。在存在巨大利益誘惑而缺少民主制約機制的情況下,政府自肥趨向越來越明顯,而從事公共服務的能力則嚴重削弱,使國家法律的有效性和政府誠信大大降低。政府在社會轉型和政治改革中所需要的資源和能力,會隨著這種不平衡的充滿矛盾沖突的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削弱。執政者越是在自己有權威、資源和能力進行改革的時候主動進行改革,就越能避免危機,獲得對改革的主導權。


改革的可能路徑
??? 當前我們社會處于諸多矛盾高發期,這顯然與制度問題有關。制度問題必須通過制度改革才能解決,政治體制的改革已經不可拖延。中國共產黨是強大的執政黨,持續30年的經濟改革創造的社會繁榮,使它仍然有很好的改革資源,是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良好時機。不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市場經濟難以持續,社會矛盾的積累可能危及改革的成果。不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想再持續30年的經濟發展不太可能。中國社會對未來十年的政治改革寄以厚望,如果不能有所作為,可能大大降低社會對政府的信心,使黨和政府主導改革的資源和能力降低,社會危機的危險性會增加。
??? 當前可行的政治體制改革是:
??? 一、明確提出“實行憲政”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口號和目標,用以動員和團結全體人民。什么是憲政?簡單地說就是以憲法作為治國基礎。中國共產黨領導制定憲法并帶頭實踐憲法,這就是中國式的憲政。實現憲政是世界潮流,也是近代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前仆后繼奮斗的目標。
??? 要實行憲政,一個最重要的制度建設就是建立違憲審查制度。違憲審查是實現法治和保障人權的強有力手段,通過審查法律和政府行為是否合法,迫使法律清良和政府本身守法,這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礎。違憲審查能在廣泛的領域抓住突出問題保障公民權利,從而起到通過法制手段緩解社會矛盾和沖突的作用。中國憲法已經確立了違憲審查的法律和理論基礎,只需要建立機構,使其運作起來。
??? 二、為提高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基礎,黨要學會在公開、公平、自由、平等條件下的選舉能力。為此要擴大人民直接參與的民主選舉,可以盡快地從鄉鎮黨政領導人的公開直選開始,并在若干年內實現縣一級領導人直接選舉。
??? 三、為了提高依法執政的能力,黨必須學會通過人民代表大會的途徑執政,因此需要改革黨與人大的關系,提高人大的權威和地位。黨如何通過人民代表機關的方式執政是不太困難的事,就是把國家的事情拿到人大,通過公開的方式進行討論、辯論,同時通過人大來加強對政府的監督。這可以從地方人大開始,加強地方人大的能力建設,提高地方人大的權威和地位。1978年以后的政治體制改革就是從加強人大開始的。
??? 四、擴大公眾參與,并以法律保障公眾參與成為民主制度。十七大提出要進一步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關鍵是要以法律保障公民的參與權并制度化。公眾參與是現代民主制度發展的新趨勢,是選舉代議制民主的重要補充。公眾參與的民主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從立法、行政決策、行政執法,到基層治理、社會監督等各個領域。西方國家的民主發展是先行代議制民主,在代議制民主出現不足的情況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又發展公眾參與的各種民主形式,成為激活民主制度的重要方法。公眾參與式民主是一種法制化的可控民主。鑒于我國后發民主的特點,為求民主的漸進和社會穩定,先發展公眾參與式民主,再發展選舉民主,可能是一條中國式民主發展道路。依此認識,就應把公眾參與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建設的內容,通過立法使公眾參與法制化,保障公眾參與的權利。
??? 中國進行政治體制改革要做的事很多,從這些事開始做起,既可以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以保證社會穩定和健康發展;又能適應社會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權利和利益保障日益增長的需要,緩解消除社會矛盾,減少社會緊張,為更深層次的政治改革創造基礎。
??? (注:本文為作者在 《財經》2007年年會上的演講,本報發表時有刪節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