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20130314)】放開原油成品油進口權
2013年全國工商聯的兩會提案提議取消對成品油非國營貿易配額只能用于進口燃料油的審批限制。
責任編輯:陳斌 實習生 劉格花
《南方都市報》 2013年3月5日 社論
(原文摘編)2013年全國工商聯的兩會提案再度聚焦民眾關注的石油行業,提交了兩份提案,提議取消對成品油非國營貿易配額只能用于進口燃料油的審批限制。
我國成品油零售市場自2004年12月起開放,但過去8年中,文件并未成為事實。市場仍是背靠政策的三桶油之天下,從供應到銷售石油全產業鏈都被其把持,三桶油占有國內成品油批發市場份額的逾90%和零售市場份額的逾80%。
如提案所指,目前我國成品油進口實行國營貿易和非國營貿易管理,國營貿易進口沒有數量限制,但僅有4家國有石油企業具有進出口貿易權;非國營貿易實行進口資質和配額雙管理方式,且只能進口燃料油。
2012年初,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曾起草文件建議政府每年劃撥500萬噸進口俄羅斯汽、柴油指標,蓋俄羅斯的汽油換算過來僅3.3元/升,但該提議不了了之。通過常規方式民企難以獲得進口資質,而通過文件申請又得不到審批,民企成品油進口權懸空。
若想從原油進口這一上游市場找突破口則更難,其實自2002年起按規定民間資本已可從事原油進口,但三桶油卻設置了“彈簧門”規定民企必須持有其出具的排產證明,且進口后必須返銷,予其進行統一銷售。
從三桶油參與制定的國標過低而被質疑為霧霾元兇的油品質量問題,到民營油企被設置的各種規則拒于門外,無一不顯示出當前我國石油行業被巨頭“綁架”的事實。應吸納全國工商聯建議,應從開放原油與成品油進口權開始,促進市場競爭的形成。
【推薦理由】以能源安全為理由,讓三桶油享有原油成品油的進出口壟斷權,是站不住腳的。原油成品油除了讓三桶油進口,也讓民企多進口一些,能源安全不是更有保障嗎?如果三桶油出口原油成品油不影響能源安全,民企出口就影響了?張德江說:“無數實踐證明,哪里的民營經濟活躍,哪里的經濟就發達,哪里的人民群眾就富裕”,這適用于一切地 方和一切行業,石油行業也不能例外。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