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蜀:祝愿廈門PX事件成為里程碑
如果說2007年是中國的公共事件元年,大概不算夸張。從最牛釘子戶事件,到山西黑窯事件,到濟南紅鉆帝國事件,到華南虎事件,公共事件在中國從來沒有像2007年這樣此起彼伏,這樣精彩紛呈。
如果說2007年是中國的公共事件元年,大概不算夸張。從最牛釘子戶事件,到山西黑窯事件,到濟南紅鉆帝國事件,到華南虎事件,公共事件在中國從來沒有像2007年這樣此起彼伏,這樣精彩紛呈。公共事件中公眾參與和政府響應漸成慣例。而即將落下帷幕的廈門PX之爭,則為中國的公共事件元年劃上了一個幾近完美的句號。(詳見www.zprce.cn)
廈門PX項目可能遷建漳州。消息甫出,甚至來不及等到確認,人們即奔走相告,民意至此彰顯無遺。根據地方政府在事件后期與民意的良性互動,事態最終走向大致已可斷言,而不會有多少懸念了。
廈門PX項目如能最終遷建,無疑是一個重大利好。但最令人振奮的還不是這樣的利好結果,而是事件全程。PX事件最鮮明的特點,最讓人振奮的亮點,是打通了正常渠道,開創了通過正常渠道解決問題的先例。通過正常渠道解決問題的主張一直占據主流地位,但無可諱言的是,真正通過正常渠道解決的案例并不多見,一些地方的社會矛盾和沖突,更多地還是借助于傳統的社會治理模式,來強力擺平的,輿論的渠道、司法的渠道、人民代表大會的渠道等正常渠道,要么工具化而淪為行政權力的附庸,完全服務于行政意圖;要么干脆處于沉睡狀態。
正常渠道不正常,一旦發生矛盾和沖突,繞過正常渠道就成了民眾自然的選擇;而地方政府的強力介入,不免使其成了矛盾和沖突的當事一方,導致其與民眾的直接對抗,而喪失了本來應該具備的開闊的緩沖空間,各方都沒有轉圜余地。由于政府壟斷強力資源,足夠強勢,諸多社會矛盾和沖突擺平固然不難,但付出的巨大成本,即政府社會信用的巨大成本,卻是驚人的,它使政府越來越喪失尊嚴,使社會關系越來越緊張,實際上得不償失。
正是在這一點上,廈門PX事件具有分水嶺意義。
在事件全程中,我們見識了廈門市民強烈的公共精神,見識了他們的英雄主義氣概,見識了一個新階層,即以中產階層為主體的市民階層的崛起,他們那樣的帥氣,那樣的坦蕩,仿佛一個陽光少年。他們的崛起意味著人民已經長大,意味著一個新時代正在到來,即市民時代正在到來。
面對這樣的市民時代,面對長大了的人民,顯然,傳統的社會治理模式是已經失效了。我們常常說中國社會是一個轉型社會。這種轉型既處在現代文明的背景之下,就注定了不同于過去任何時代的轉型,不是成王敗寇,不是那樣的零和游戲,根本上說,這樣的轉型只是社會治理模式的轉變,即從傳統的統治型,轉向現代化的公共治理。統治當然都是精英的統治,是對據說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蕓蕓眾生的統治。這種統治因此只能從單向出發,只能是統治與被統治,計劃與被計劃,命令與服從的關系。
將這樣的統治模式,適用于像廈門這樣的市民社會,適用于長大了的人民,那是大大的失當。廈門市民在事件全程中的表現,不僅英勇,而且智慧;不僅自信,而且自斂;僅僅因為一個偶發事件而短期聚合,表現已如此卓異,可見民間內生的力量實在未可低估。如何把民間內生的力量引入公共治理,用以重建秩序,正是當下中國的一個重大命題。
不是所有人都認識到了這一點。傳統社會治理模式的力量仍然強大,當下中國就處在兩種治理模式交錯的狀態中。廈門地方政府在十字路口最終選擇疏而不是堵,選擇向民意靠攏而不是與民意對抗,選擇把民意納入地方治理,使地方治理更具公共色彩。正是廈門地方政府這個明智的選擇,使得整個事件柳暗花明,廈門市民最大限度的參與,媒體最大限度的自由討論,知識分子在自己的職業范圍提供專業意見,所有這些正常渠道才能真正啟動,才能最終起作用。給別人機會,實際上是給自己機會。廈門地方政府的明智選擇,成就了一段佳話,也會成就自己的歷史地位,在歷史上留下光彩的一頁。而歷史的這種獎賞,無疑比什么樣的現實的獎賞都更有價值,更值得全力追求。
廈門市民和廈門地方政府通過PX事件互相學習,互相提升,最終達成多贏結局,這個幾近完美的故事,這個史詩般的壯舉,向我們展示了中國走向政治民主的可能的路徑。通過持續不斷的公共事件,各階層人民,以及執政者互相砥礪,共同進步,這樣彼此“訓政”和自我“訓政”,未來可期,公民時代可期。這,才是我們民族最大的幸運。
廈門PX項目可能遷建漳州。消息甫出,甚至來不及等到確認,人們即奔走相告,民意至此彰顯無遺。根據地方政府在事件后期與民意的良性互動,事態最終走向大致已可斷言,而不會有多少懸念了。
廈門PX項目如能最終遷建,無疑是一個重大利好。但最令人振奮的還不是這樣的利好結果,而是事件全程。PX事件最鮮明的特點,最讓人振奮的亮點,是打通了正常渠道,開創了通過正常渠道解決問題的先例。通過正常渠道解決問題的主張一直占據主流地位,但無可諱言的是,真正通過正常渠道解決的案例并不多見,一些地方的社會矛盾和沖突,更多地還是借助于傳統的社會治理模式,來強力擺平的,輿論的渠道、司法的渠道、人民代表大會的渠道等正常渠道,要么工具化而淪為行政權力的附庸,完全服務于行政意圖;要么干脆處于沉睡狀態。
正常渠道不正常,一旦發生矛盾和沖突,繞過正常渠道就成了民眾自然的選擇;而地方政府的強力介入,不免使其成了矛盾和沖突的當事一方,導致其與民眾的直接對抗,而喪失了本來應該具備的開闊的緩沖空間,各方都沒有轉圜余地。由于政府壟斷強力資源,足夠強勢,諸多社會矛盾和沖突擺平固然不難,但付出的巨大成本,即政府社會信用的巨大成本,卻是驚人的,它使政府越來越喪失尊嚴,使社會關系越來越緊張,實際上得不償失。
正是在這一點上,廈門PX事件具有分水嶺意義。
在事件全程中,我們見識了廈門市民強烈的公共精神,見識了他們的英雄主義氣概,見識了一個新階層,即以中產階層為主體的市民階層的崛起,他們那樣的帥氣,那樣的坦蕩,仿佛一個陽光少年。他們的崛起意味著人民已經長大,意味著一個新時代正在到來,即市民時代正在到來。
面對這樣的市民時代,面對長大了的人民,顯然,傳統的社會治理模式是已經失效了。我們常常說中國社會是一個轉型社會。這種轉型既處在現代文明的背景之下,就注定了不同于過去任何時代的轉型,不是成王敗寇,不是那樣的零和游戲,根本上說,這樣的轉型只是社會治理模式的轉變,即從傳統的統治型,轉向現代化的公共治理。統治當然都是精英的統治,是對據說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蕓蕓眾生的統治。這種統治因此只能從單向出發,只能是統治與被統治,計劃與被計劃,命令與服從的關系。
將這樣的統治模式,適用于像廈門這樣的市民社會,適用于長大了的人民,那是大大的失當。廈門市民在事件全程中的表現,不僅英勇,而且智慧;不僅自信,而且自斂;僅僅因為一個偶發事件而短期聚合,表現已如此卓異,可見民間內生的力量實在未可低估。如何把民間內生的力量引入公共治理,用以重建秩序,正是當下中國的一個重大命題。
不是所有人都認識到了這一點。傳統社會治理模式的力量仍然強大,當下中國就處在兩種治理模式交錯的狀態中。廈門地方政府在十字路口最終選擇疏而不是堵,選擇向民意靠攏而不是與民意對抗,選擇把民意納入地方治理,使地方治理更具公共色彩。正是廈門地方政府這個明智的選擇,使得整個事件柳暗花明,廈門市民最大限度的參與,媒體最大限度的自由討論,知識分子在自己的職業范圍提供專業意見,所有這些正常渠道才能真正啟動,才能最終起作用。給別人機會,實際上是給自己機會。廈門地方政府的明智選擇,成就了一段佳話,也會成就自己的歷史地位,在歷史上留下光彩的一頁。而歷史的這種獎賞,無疑比什么樣的現實的獎賞都更有價值,更值得全力追求。
廈門市民和廈門地方政府通過PX事件互相學習,互相提升,最終達成多贏結局,這個幾近完美的故事,這個史詩般的壯舉,向我們展示了中國走向政治民主的可能的路徑。通過持續不斷的公共事件,各階層人民,以及執政者互相砥礪,共同進步,這樣彼此“訓政”和自我“訓政”,未來可期,公民時代可期。這,才是我們民族最大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