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家庭農場
由于中央并未作出明確規定,家庭農場依然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而各地興起的熱潮,主要分為三種,一是農民自己成為農場主,二是城里人下鄉圓農場夢,三是城市資本下鄉。不管什么形式,如何讓家庭農場聯結農業與各路資金,使農村土地煥發出農業意義的生命力,是關鍵所在。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金渡江
家庭農場成為了農村流行的創業方式,大學生回鄉當農民的新聞已經越來越多。圖為2013年3月19日,山東聊城返鄉創業的大學生侯磊在自家的溫室大棚內勞作,他希望做些現代農業的試驗。
家庭農場,一個充滿著美好生活想象的詞語,在現實中卻面目模糊,并遭遇產權、資金等諸多難題。
不管什么形式,如何讓家庭農場聯結農業與各路資金,使農村土地煥發出農業意義的生命力,是關鍵所在。
“家庭農場”的第一次亮相,就是在“一號文件”中。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
這個充滿著浪漫美好氣息的詞語,迅速流行開來。農業部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國土地流轉面積約2.7億畝,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21.5%。全國33個農村土地流轉規范化管理和服務試點地區,家庭農場已超過6670個。
家庭農場到底是什么?現實狀況又如何?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發現,由于中央并未作出明確規定,家庭農場依然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而各地興起的熱潮,主要分為三種,一是農民自己成為農場主,二是城里人下鄉圓農場夢,三是城市資本下鄉。
城里人下鄉記
“這能讓我內心安靜。”王菲(化名)喜歡站在自己的農場里,聽著風吹松濤的聲音。這里有花,有樹。周圍環繞著青石板壘起的墻。
2007年,重慶人王菲退休后,一次市郊徒步時發現了西山村天子寨。童年的農村生活記憶被當地情境激活,她與另三個朋友一起租下了這塊地。
擁有一個農場,這簡直是無數城市人的夢想。尤其是,隨著近年中國人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嚴重,越來越多城市人開始像王菲一樣,反向向農村流動。
有趣的是,自從6年前重慶被批準為統籌城鄉綜改試驗區以后,這里對于各路資金進入農村一直保持著相對寬松的氛圍,各種試驗一直十分活躍。家庭農場自然也不例外,王菲身邊就有不少人以各種方式下了鄉。
不過,當初想象中的浪漫,很快遇到堅硬的現實,首當其沖的便是“錢”。
當時他們與村委會談妥,租地40年,租金35元/畝。44畝地,一次性繳納20年,約3.2萬元。沒想到,第一年,修路、拉電線、做水塘、買樹苗,花了約40萬,但果樹死亡近80%,損失15萬。
2009年,重慶市政府提倡全市種樹,于是他們改種香樟、水杉、桃樹等。這次又投入十幾萬,樹苗至今成活了約八成,但還需三四年,才能長成?;耸畮兹f打井,卻不出水,導致高價做的水池也荒廢掉了。
現在,光農場一年的正常維護費,就要幾萬元。而其他股東心灰意冷,不肯再投入,就靠王菲夫婦每月不到五千塊的退休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