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國資委充當這樣的保護傘要不得
國資委與中鐵集團陷入循環論證的尷尬境地,看起來是把投資者當成了白癡,不料投資者卻把他們看成了周正龍,一家精心包裝之后隆重推出的花團錦簇的國企,也因此成為端坐資本市場的那尊老虎。
*在最基本的出資人信托關系以及財務報表等關系投資人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規問題上,仍然不能以工具倫理的態度隨意加以戲弄,否則將是對市場誠信原則的嚴重褻瀆。*
中國中鐵的故事越來越像一出黑色幽默,以至于一些投資者將這家企業與鎮坪年畫老虎聯系到了一起。
承擔重任、作為先A股上市后H股上市的第一家大型國企,中鐵的財務報表受到會計界人士的質疑。會計專家質疑的是財會數據,主要指中鐵利潤中計提沖回占了多大的比重,是否違反會計準則虛增利潤,如果虛增了,又虛增了多少。
對于這么一個明明白白的質問,上市公司與審計部門只要做出明明白白的解答即可,幽默的是國資委與上市公司董事長的回答太“周正龍化”了。國資委改革局副局長白英姿12月5日在北大發表“中國資本市場和國資體制改革”的演講時表示,中國中鐵的利潤是真實的,但沒有做出具體解釋。而中國中鐵董事長石大華在回答記者質疑時再次強調,“我們所有數字都是準確的,不單是我們說,國資委的領導也確認了”。
國資委與中鐵集團因此陷入循環論證的尷尬境地,看起來是把投資者當成了白癡,不料投資者卻把他們看成了周正龍,一家精心包裝之后隆重推出的花團錦簇的國企,也因此成為端坐資本市場的那尊老虎。
其實,國資委并不承擔審查國企財務報表真實性的責任,也無此權限,如此越俎代庖,一來是護犢心切,二來是在某些國資委官員的潛意識里根本沒有分清出資人代表與行政管理者的角色,三是現實所迫——中國中鐵作為爭奪A股定價權的第一家大型企業被逼上梁山,上市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一片愁云慘淡的A股與H股市場,中鐵獲得了空前的成功,似乎對上市公司而言最嚴重的質疑諸如財報造假、持續贏利能力不強等根本就不存在。其A股申購網上凍結資金高達 3.38萬億元,超過中石油,A股開盤價大幅高開于7.5元/股,比發 行 價 4.8 元/股 升56.25%;就在一片質疑聲中,中鐵H股7日在香港上市后,也一改中國重汽等上市即破發的頹勢,開盤報6.80港元,較5.78港元的發行價上漲17.65%。中鐵董事長由此表示,本次“先A后H”的上市模式非常成功,他對中鐵在上海及香港的股價表現都非常滿意。這種口吻當然不止是上市公司董事長的欣慰,而應該是國資委庇護下的特殊企業與有關部門的共同感受。中鐵董秘于騰群曾公開透露過“地球人都知道的秘密”,因為公司規模大,得到了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所以進展很快。
筆者非常理解中國中鐵作為一家特殊公司所負的使命,跟隨中鐵之后以A+H模式上市的巨無霸國企排成長隊,這些企業上市能否成功是中國央企改革的關鍵一步,也牽涉到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的長遠發展大計。
應該很清楚地看到,中國的資本市場到目前為止都是改革的工具,而從來不是改革目標本身,其作用是為國企脫困,為大型國企建立市場化的內部治理結構提供產權多元化支撐,做大做強國企、提供重組并購的渠道,減少金融機構直接融資的風險等。只有一次,有關方面明確地意識到資本市場也是需要改革的重要市場,那時已經過四年大跌,股市接近崩潰,才有了股改闖大關。但股改剛完成,資本市場馬上在行政意志下恢復工具市場的本來面目。在此背景下,也就不難理解國資委官員理所當然的越俎代庖,以及中國中鐵那種自以為是的使命感。
即便能夠對上述種種原因抱持同情之理解,但在最基本的出資人信托關系以及財務報表等關系投資人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規問題上,仍然不能以工具倫理的態度隨意加以戲弄,否則將是對市場誠信原則的嚴重褻瀆。
幸虧有專業人士作出了相對專業的解讀,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一位資深會計師認為,中鐵的做法并不違規,且已履行披露義務,相關計提已在相應位置做出說明。而另一個會計師也指出,根據會計準則上市公司8大準備計提可以沖回,因此中鐵并未違規。中鐵董事長石大華在11月20日的路演時面向專業人士也作出了較為專業的解釋,歸咎為新舊會計準則銜接存在障礙。這種障礙使中鐵的長期贏利能力薄弱的弊端暴露無疑。
當然,我們希望中銀與瑞信兩家承銷商能有誠懇的回應,如此才不會給大投行的信用招牌沾上污點,同時更期望中鐵盡快以規范的市場認可的方式如發布澄清公告等來認真對待質疑,以此表示對規則與投資者的尊重,而不是躲在國資委官員的保護傘下以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搪塞投資者,以顯示自己的特權與傲慢。
(作者為經濟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