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書架】二十世紀的三種疑古著作
疑古意味著自絕于大多數,意味著遠離科研經費。反疑古則是隨大流。史學家習慣用才、學、識三個方面評價一個史學家地位的高低。像顧頡剛、郭沫若、陳寅恪那樣才、學、識俱佳的天才更是鳳毛麟角。錢穆、石泉稍遜,但絕對是第一流的人物。中國的疑古史學著作雖然少之又少,但是有顧頡剛、錢穆、石泉三位一脈相承,也算是學術界的佳話。
責任編輯:劉小磊
吳銳,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著有《中國思想的起源》《神守傳統與道教起源》
當代法國杰出的哲學家保羅·利科將弗洛伊德、馬克思、尼采稱為“三位懷疑論大師”。日耳曼民族以擅長哲學著稱,這三位學者的懷疑論從德國哲學中受益匪淺。
稍晚于上述三位懷疑論大師,在中國史學界也出現了三位以疑古著稱的史學家,他們是顧頡剛(1893-1980)、錢穆(1895-1990)和石泉(1918-2005),代表作分別是《古史辨》、《古史地理論叢》和《古代荊楚地理新探》。他們都沒有受到西方思潮的影響,而是秉持中國古代考據學的傳統,依靠博聞強識,發現問題,從而提出驚世駭俗的解決方案。
疑古其實都是從常識開始的。古書都說大禹導山導水,劃分九州、五服,于是四海會同,聲教達到四海。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禹的豐功偉績可謂大矣,古代從未有人懷疑。1923年,剛從北大畢業三年的顧頡剛,卻據此懷疑禹不是人,而是上帝派下來的神。此說一出,立即遭到一片批評聲。中國文化的道統是二帝三王傳承的,二帝指堯、舜,三王指夏朝締造者禹、商朝締造者湯、周朝締造者武王。如果禹是神,等于不存在這個人,三王減少為兩王,道統的鏈條斷了。顧先生不放心,向地質學家丁文江請教,丁文江答復說:“禹治水之說絕不可信。江、河都是天然水道,沒有絲毫人工疏導的痕跡。江尤其如此。”顧先生還根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禹,蟲也”的注解,猜測“禹或是九鼎上鑄的一種動物”,激怒了普天之下的人。與顧頡剛有私怨的魯迅于1935年在小說《理水》中將作為動物之名的“蟲”偷換為蠕蟲,顧先生的假說被訛傳為“禹是一條蟲”,極大地丑化了新生的顧氏假說。雖然顧先生不久就放棄了這一假說,但這一假說從過去到現在一直被論敵當作軟肋加以要挾和揭發。在20世紀50年代席卷全國的批判“胡適派”運動中,&l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