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探索】高空輻射致癌,那還能坐飛機嗎?
高空飛行確實會增加輻射接觸量,但增加量遠沒有謠言所說的這么大,而且帶來的癌癥風險非常低。生活充滿“風險-效益”的權衡,審慎地選擇低輻射暴露的交通方式當然無可厚非,但為了航空交通的便利,增加一點宇宙輻射也沒什么可恐慌的。
圖片來自:melomomma.com
在高空宇宙輻射高于地面,但一次長途飛行增加的輻射接觸量非常低,由此帶來的癌癥風險也微乎其微。相較航空交通的便利,增加的這點輻射是可接受的。
謠言:高空空氣稀薄,由此對人體的保護也直線下降,人們在高空受到的輻射,要比地面上高出100倍至300倍。去年科學家發現,一個月內兩次長途飛行,就會吸收4.5mSv(毫希韋特)的輻射。相比之下,X光醫師才吸收2.5mSv(原文如此)。
真相:高空的輻射確實強于地面,搭乘飛機受到電離輻射會增加,但通常來說,長途飛行增加的輻射接觸非常低,兩次幾乎不可能達到4.5mSv。一年內做幾次次高空飛行增加的輻射接觸帶來的癌癥風險非常低。
高空的輻射真比地面高出幾百倍嗎?
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都會接觸到電離輻射,有的來自食物,有的來自建筑材料,有的來自腳底大地里的放射性礦物,還有來自太空的宇宙射線。
作為地球人平均每年大約吸收2.4mSv的輻射。源自宇宙射線的電離輻射只占我們年平均吸收量的8%,這得歸功于地磁場把帶電粒子導向了兩極,另外稠密的大氣層也吸收了不少輻射。因此,如果飛得很高,那么頭頂的大氣相應就變得稀薄,我們吸收到的宇宙射線自然就會變多。從這個角度來說,此條謠言的邏輯倒也沒錯。
人類輻射暴露來源示意圖。圖片來自Agency for Toxic Substances and Disease Registry,ATS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