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微小和最復雜 制表師拉爾夫·諾爾的故事
諾爾現在在朗格的核心部門——機芯部工作。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與微小的零件和復雜的制表技術打交道。諾爾娶了一位女制表師,妻子也來自奧地利,他們從同一個制表學校畢業,對于復雜的制表世界有著相同的熱愛: “每個生產出來的組件都是符合精密工程標準的產物,它們是機械物。但組裝要的卻是傳統工藝,每只腕表的精準度,最終靠的是制表師的本能?!?/blockquote>責任編輯:朱曉佳???實習生??周鑫?付必全???
制表師拉爾夫·諾爾每天要與微小的零件和復雜的制表技術打交道。做這項工作必須忍耐長時間不能受到干擾的寂寞。
拉爾夫·諾爾坐在一張高高的制表臺上,戴著目鏡,埋頭組裝一枚還未完工的腕表機芯,四百多個僅有米粒幾十分之一大小的零件以一種復雜的形式彼此勾連在一起。即使戴著目鏡,他仍然不得不將視線貼得離桌面再近一些,不超過5厘米。“每個零件都要嚴格按照一定的參數固定在自己的位置上,一個錯誤就可能前功盡棄。”諾爾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諾爾今年28歲,是德國頂級鐘表品牌朗格的制表師,2013年日內瓦高級鐘表國際沙龍上,他把工作間挪到了現場。
不是所有學生都能笑到最后
諾爾畢業于奧地利的卡爾斯坦技術學校,這是一所專門培養制表師的學校,前身叫奧匈帝國皇家鐘表學院,成立于1873年。19世紀初,在奧地利與捷克交界的瓦爾德維特爾,活躍著許多制表的家庭作坊,這些作坊每年生產出了14萬只手表,又被流動的商販賣到整個奧匈帝國,全民掀起了一股制表的熱潮,鐘表學院應運而生。朗格家族第四代成員、現代朗格的創始人瓦爾特·朗格也畢業于這所學校,他是學校的“明星校友”。
如今,這所技術學校有四個部門,與制表技術直接相關的是兩個部門:一個部門是職業培訓部,為制表學徒進行5至10周的短期培訓;一個部門是鐘表技術學院,諾爾就讀于這個學院。這個學院培養學生如何制作和更換手表零件,如何修復舊鐘表,如何恢復、翻新手表外殼,還有如何組裝鐘表零件。
“我的同學中有許多都是手工、組裝高手。”諾爾說。一位男同學會縫毽球,一個小小的布球需要十幾塊碎布料拼湊而成;另一位女同學手工制作的金屬肥皂盒車在學校的肥皂盒賽車比賽中得了第二名;諾爾則喜歡拆裝舊表。他常去跳蚤市場淘舊表,把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李夏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