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2012年度圖書入圍作品:野夫《鄉關何處》高峰楓《古典的回聲》
漂泊者本來是“處處無家處處家”的,何況在社會巨變的今天,可是漂泊半生的野夫在及壯之際卻以井噴式的抒情傾瀉其鄉愁,寫下了這本《鄉關何處》,給讀者以巨大的震撼。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周鑫 閻彬
南方周末2012年度圖書入圍作品
非虛構類
野夫《鄉關何處》
中信出版社2012年5月
漂泊者本來是“處處無家處處家”的,何況在社會巨變的今天,可是漂泊半生的野夫在及壯之際卻以井噴式的抒情傾瀉其鄉愁,寫下了這本《鄉關何處》,給讀者以巨大的震撼。也許楚文化特別注重狐死首丘罷,《楚辭》中就有瑰麗的名篇——《招魂》;沈從文先生的墓碑上寫著“一個士兵要不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剽悍的湘西人也有對故鄉難以割舍的依戀。野夫對故鄉的不能釋懷,主要還是因為他不能忘卻在那里發生的一幕幕悲慘的故事。這些悲劇的主人公是他的親人與最親近的朋友——外婆、母親、父親、大伯、幺叔和“亦師亦友”的故人……
野夫悲悼親故,但沒有停留在痛苦悲哀上,盡管他把痛苦悲哀表達得驚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讀者從這些故事中感受更多的,還是這些苦命人的堅忍不拔、勇敢、責任和擔當。這或源于原始的生命力,或基于理性的認知,或由于優美的素養,或根于人性美質——愛。這最后一點寫得最使人動容。如野夫寫自己母親苦難的一生,早年為她所恨的父親“贖罪”,中年受丈夫的詿誤,晚年又為兒女憂心。在68歲的時候,兒子出獄了,她感到自己的人生使命完成了,遂自沉于長江,以解除兒女的牽掛和負擔,喚起兒子重新上路。母親最后的結局,既有對人生的絕望,更出于對兒女的愛。
野夫筆下的外婆也是如此,她出身于大家閨秀,有修養、有文化、好讀書,能寫簪花小楷,一輩子安貧處順。野夫說她具有“完全發自身體本能的博愛”,沒有仇恨,不恨拋棄她的丈夫,不恨迫害她家的人,永遠對人謙恭熱情。她不求人,但任何人求她都會力所能及地給予幫助。我們讀了這些文字都感到悲涼背后的溫暖。作為土家人的野夫很像他的先祖——巴人,巴人都是天生的士兵。所以他的文字無論是寫人敘事,還是說理抒情都帶有“士兵氣”,雖然有時不免粗糙,但其對讀者心靈的沖擊力是書齋中的文字所難企及的。
野夫《鄉關何處》
高峰楓《古典的回聲》
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
高峰楓著《古典的回聲》,是一本文章的結集;多數文章,是對新出的古典研究和翻譯的述評。古典雖古,其命維新。對圣經和耶穌的歷史研究,在西方久為顯學,作者選擇介紹了好幾本這方面的力作,使我們大開眼界;是本書的重頭。作者特別注意西方古典文學與早期基督教的關系,也使我們興趣盎然。
作者讀書多而細,典故熟且活,通習多種西文,文字敏感性強,視野開闊,把捉精準,感受與理解結合得好。他對馮象《創世紀譯注》的賞析是小處著手,而對馮著渲染《創世紀》的神話因素進行商榷則是大處著眼。他把美國學者白氏夫婦的最新《論語》英譯置于古史辨統系來評價,視角獨特,細想倒也平實;而他遮撥白氏對《論語》與《福音書》的牽強比附,則出自充分的學術儲備。讀他仿金圣嘆批《水滸》的筆法批點《舊約》亞伯拉罕殺子一章,不禁嘆為奇構。作者對中國學界“盤剝西方古典”零躉發賣現象的批評,言辭犀利甚至刻薄,實有確鑿堅強的底據?,F象之起,或系制度性原因;廢疾之癒,唯賴學人之自省。古典的回聲,是古典在現代世界的回響之聲,也是現代世界叩問古典的回應之聲;《古典的回聲》則留下了思索:我們是否應該、是否能夠傾聽古典淵默之中的原聲呢?
本書是“六合叢書”之一種,叢書還有高山杉《佛書料簡》一種。兄弟倆專攻各異,博通則一。山之杉,峰之楓,比肩并高,交相輝映,風景殊佳。
高峰楓《古典的回聲》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