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文化為什么貧乏

責任編輯:蔡軍劍

看到楊照先生的《談文化,誰理你???》(2013年3月28日《南方周末》30版“自由談”),讓我回想起以前思考過的一個問題:為什么大家都不太愿意參加班級聚會這樣的大party?


先談一談目前班級聚會存在的問題:形式化、流程化,通常的班級聚會流程都是集合—看老師吃飯—ktv,有明顯的官派作風;功利主義色彩濃,班級聚會最大作用在于維持同學之間的情感聯系或是說保持人脈資源的儲備。當然,有些人在聚會上玩得嗨,其實去掉一半同學那些人照樣嗨。


再來回答我開頭那個問題:大家都不愿意去,當然是覺得聚會沒意思。一大票人吃飯、唱歌,有啥意思??!要是幾個閨蜜或是“基友”在一起,一片藍天、幾杯奶茶,就是幸福、滿足。其實什么都沒干,就是一起聊天。


對比大家對于大聚會與小圈子的不同反應,我們可以看出:大家并不是沒有聊天能力,而只是和不太熟的人聊不到一塊。一般來說,幾個人能成為好朋友,基本都有共同興趣愛好,這樣才走到一塊。有相同的文化體驗,這樣見了面自然就有的聊,而和不太熟的人很少有共同的興趣愛好。


對比美國豐富的文化生活,我想大家的文化生活也算是比較豐富的。有人愛看電影,有人癡迷于韓劇動漫,有人守著電腦看NBA、我是歌手,這些都可以證明大家的文化生活并不貧乏。但我們的文化生活和美國的文化生活之間有兩個重要的區別:第一,對于大多數美國人來說,電影、體育已經完完全全的融入他們的生活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對于我們來說,電影、體育可能只是一時的愛好或是有時間就看看、玩玩;第二,我們是蘿卜白菜各有所愛,美國是全民性的狂熱體育、電影。為什么我們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呢?


第一,貧富差距使得大家在文化需求上有較大的不同。“高富帥”拿著單反滿世界跑,“屌絲”窩在寢室打電腦,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第二,嚴峻的生存環境讓大部分人不得不花大把的時間應付各種考試,以此來提升自身的競爭力,以便日后有一個好的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我們的身體和大腦,因此在文化生活方面的體驗就少了。當然,學習也算是文化生活,但是總不能見面和別人聊拉格朗日、指針、馬克思吧!


第三,文化產業的落后。相對于美國強大的電影工業、娛樂產業以及具有全球影響力的NBA聯盟,我們的文化產業似乎才剛剛起步。目前還沒有形成完整、成熟的發展模式,因此形成不了一種全民性的、持久的文化項目。足球就不用說了,籃球還好點,電影票價真心不便宜,娛樂節目一陣一陣的火,交響樂、歌舞劇什么的更是離我們很遠很遠。


第四,文化“貴族”的存在。文化“貴族”一般都有文化潔癖,這樣才顯得自己有品位有“貴族”范。一般這種人都會覺得網絡文學都是垃圾,韓寒、李承鵬什么的都是跳梁小丑,娛樂節目俗不可耐,商業電影都是圈錢的??傊痪湓?,就是對于大眾文化持有偏見,排斥大眾文化,脫離大眾。當然,身邊這樣的同學好像還是比較少的。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