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爭航母:曲線航行四十年
“從航母工程可以看出,中央的決策從偏重領導人的統一意志逐漸邁向決策民主化、科學化。經歷這段過程的人一個個在離世,希望能組織一個正式課題,對航母發展的過程認真回顧、梳理,搶救一點資料,對后世是個重大借鑒?!焙\娫b備技術部部長鄭明少將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責任編輯:曹筠武 實習生 張雪彥
左圖為劉華清考察兵工廠;右圖為劉華清首次登上西沙群島。西沙海戰對劉華清的航母構想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從航母工程可以看出,中央的決策從偏重領導人的統一意志逐漸邁向決策民主化、科學化。經歷這段過程的人一個個在離世,希望能組織一個正式課題,對航母發展的過程認真回顧、梳理,搶救一點資料,對后世是個重大借鑒”
相比“慢船”瓦良格號,中國航母工程儼然是艘更“慢”的“船”,歷經四十余年,一路搖擺前行。
從1970年劉華清組織首次專題論證開始,對航母項目的推動與爭論就從未停止。多位親歷者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這次往往被描述為“不了了之”的論證曾正式確定了工程的代號,吸引了數百人參與其中,但突發的“九一三事件”賦予反對者能量,令這段初始論證擱淺。
1980年代,航母工程再度被提上日程,卻最終于1990年代被否決。即使在意外收獲瓦良格號后,搖擺仍在繼續。
“對海軍的建設,(不支持者)有認識不夠的問題。但整個來看,航母項目的起起伏伏,正說明了中央的決策從偏重于個別領導人的集中統一意志,更多地轉向民主化、科學化決策。”看到由瓦良格號改建的“遼寧艦”終于交付海軍,經歷了大部分“搖擺”過程的海軍原裝備技術部部長鄭明少將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從“美帝蘇修航空母艦圖冊”開始
2005年4月26日,瓦良格號在大批拖輪護航下,被緩緩拖入大連造船廠。2003年建成的30萬噸船塢,改建啟動。此時,距離這艘蘇聯時代巨艦抵華,已過去三年。
很快有海軍人士在探望老領導劉華清時透露了這一消息。“來的人說,航母開始建造了,他很高興,緊接著說,‘但晚了10年,而且形成戰斗力還需要一段時間’。”劉華清女兒劉超英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沒人比劉華清更有資格下這一判斷。從1970年擔任船辦主任、奉命組織首次論證,到1990年代擔任中央軍委副主席,他都在不遺余力地推動航母項目的進程。
這位“中國航母之父”對航母的最初了解,來自一本現已泛黃的手工小冊子。當現已退休的七院714所教授級研究員于瀛在首都北四環外的中國艦船研究院(原國防部第七研究院,簡稱“七院”)舊樓里再度掏出這本小冊子時,時間已過去了42年。
“1970年4月下旬,就在這個樓二樓東頭的大會議室,我們被喊去開會。會議絕密,領導不準帶秘書,我們不準帶筆和筆記本,連會議主題都不知道”,于瀛回憶說,“由岳英副院長宣讀上級命令,根據海軍的情況,中央決定我國要發展航空母艦,責成海軍組建論證研究隊伍。我們所干什么呢?搜集、匯報世界航母的過去、現在、未來以及作戰使用情況,限期一個月。”
5月初,海軍造船工業科研領導小組開了會,正式傳達了這一指示,當時受到沖擊、調任小組辦公室(簡稱“船辦”)主任的劉華清成為論證的組織者。
命令來得突然。當時中蘇交惡、美國無人機常掠過中國領海,而中國在武器研制上正經歷一番小高潮——第一艘核潛艇開工、常規動力艦艇和潛艇都開始批量制造、首顆人造衛星發射升空,毛澤東更強調,“要早打、大打、打核大戰”。在這樣的背景下,論證發展航母的命令似乎也并不意外。
于瀛當時在714所從事世界水面艦艇總體發展研究,任務落在了張日明副所長和他等人身上。忙碌了半個月,他們不僅要在極為有限的圖文資料中尋找有關航母的點滴,還要接待絡繹不絕的相關單位來索要材料。
5月中旬,他們帶著日夜趕制的一疊板子,來到海軍機關大樓西配樓2樓會議室,向劉華清做匯報。
“那時沒幻燈片,我們就把三合板一劃為二,用砂紙磨光,涂上海軍藍的油漆,再把照片放到最大尺寸,一張張粘上,報告時候講到哪張就拿出來擺,像是‘拉洋片’。”于瀛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劉華清是七院的首任院長,與張日明等老部下非常熟悉,直言不諱,“胖子(張日明的綽號),你講了這么多,我一下子也記不住,你能不能給我出一個小手冊,我給領導匯報的時候可以看?”
這本如今泛黃的“美帝蘇修航空母艦圖冊”應運而生。手冊約兩巴掌大小,做了約15本,羅列了兩個超級大國的航母照片,并一一介紹其參數指標。
劉華清翻閱時或許不會想到,十多年后,他將登上手冊里的“小鷹號”航母,編織更為具體的中國航母構想。
“我父親有個特點,不管職位高還是低,他堅持他的信念,船辦主任是個最小的官,但他覺得自己的職責就是讓國防強大,重要的東西一定要確保。”劉超英認為父親開始對航母工程投注精力并非偶然,“對于航母,他的意識也會超前些。畢竟1954年到1958年就在蘇聯海軍學院學習、后來又在七院做院長,對艦船的戰術、技術都很熟悉。”
在自己的回憶錄里,劉華清未對這段過往花費太多筆墨,“早在1970年,我還在造船工業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時,就根據上級指示,組織過航空母艦的專題論證,并上報過工程的方案”;然而,在親歷者口中,這段最初的論證展現出更豐滿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