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雖去,聲光永存 ——懷念張暉
張暉36年的短暫生命所蘊含的學術能量,所創造的學術成果,在中國學術史上,足以寫上精彩的一筆。他逝世前,已經出版了學術專著4部,古籍整理著作1部,編纂著作3部,并在我主持的大型國家古籍整理項目《全清詞·順康卷補編》和《全清詞·雍乾卷》中,承擔了重要的文獻工作。
責任編輯:劉小磊
2002年張暉(左二)碩士畢業答辯時,和張宏生(右二)老師合影
張暉過世已經兩個多星期了,我一直想寫點什么,幾番提起筆來,又復放下,千頭萬緒,不知從何說起。而且,我也深知,即使我寫出來,也一定是所言遠不及所欲言。
張暉是我的學生。1997年秋,我從美國訪學歸來后,開了一門題為“《詞選》研究”的選修課,教學對象就是他們班,當時,他作為南京大學首屆文科強化班的學生,剛剛進入大三。文科強化班要求學生們先期介入科研,因此他們在大三時,為了做學年論文,就開始配備導師了。由于他的學術興趣在詞學,經雙向溝通,我就成了他的導師。他比較內向,平時不怎么愛說話,但若是有了感興趣的問題,也能滔滔不絕。接觸中,覺得他閱讀面廣,富有學術熱情,喜愛治學,在年輕一代中,非常難得,而他也告訴我,在高中時,他就已經讀過我的書了,這也使我不免驚奇,因為,在高考的指揮棒下,還有年輕人有興趣,而且能抽出時間為此不急之務,此前我還從來沒有遇到過,因此也深感很有緣分。
他那時已經開始對龍榆生進行研究,經常出入各圖書館,廣泛搜集文獻,而且還千方百計和龍榆生的故舊門生相聯系,掌握了不少鮮為人知的材料。我們幾位老師都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發展潛力的課題,因而鼓勵他鍥而不舍,不斷深入。經過兩年的沉潛,他撰成20萬字的《龍榆生先生年譜》,并由學林出版社正式出版,而他的身份,還只是一個本科生,這在中國高等教育的歷史上,也是非常突出的一件事。因此,著名學者、北京大學吳小如教授給予高度評價,認為“以這部《年譜》的功力而論,我看即此日其他名牌大學的博士論文也未必能達到這個水平。甚至有些但務空談、不求實學的所謂中年學者也寫不出來,因為當前中、青年人很少能耐得住這種枯燥與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吳先生認為一個大學生的畢業論文,可以超過一些名牌大學的博士論文,甚至超過一些中年學者,這是對張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