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隆基:基督教認同運動
即使在世俗化了的文化表層底下,“選民論”是否植于西方文化意識的深層,值得我們去探討,它到底與東亞的儒道佛精神是十分不同的。
這些白人至上分子從事“革命”,反抗美國政府,甚至想在有色人種較稀少的美國西北五州分裂出“雅利安國土”。他們認為,唯有白種人是上帝“選民”,非歐族裔者無法承受上帝的恩寵
今日美國的認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有一特色,即任何“弱勢族群”都可建構自身的“認同”作為爭取權利的方式,最早是女性主義、黑人民權運動、同性戀解放,后來亦波及墨西哥裔和亞裔,唯獨白人男性不容許搞“認同政治”。銀幕上,白人男性的認同政治多被形象化為三K黨,如1996年以南方黑白種族沖突為背景的《殺戮時刻》(A Time to Kill)一劇所示。
一般來說,主流往往能代表“全體”,無須將自己族群化,如淪于后者則是示弱的表現。但白人里也有弱勢族群,即社會地位與知識水平均屬低下者,其“前啟蒙運動”的世界觀,在今日世界中已遭邊緣化。他們生活在自己建構的“現實”里,對現代世局充滿仇恨。美國的“基督教認同”運動(Christian Identity)即其中一例。該運動包含美國極右翼新納粹分子的一大部分:“雅利安諸民族”(Aryan Nations)、“耶穌基督的基督教會”(Church of Jesus Christ-Christian)、“走向以色列的使命”(Mission To Israel)、“耶和華的真理”(Yahweh's Truth)、“天國認同布道團”(Kingdom Identity Ministries)、“白人分離主義戰旗”(White Separatist Banner)等。
耐人尋味的是該運動的“選民”觀念,既源自猶太人,同時卻排斥猶太人,依據的是一套扭曲了的《圣經》讀解?!杜f約》記載猶太人的北方以色列王國(kingdom of Israel)在公元前721年被亞述帝國滅亡,人口悉數被流放異地,是為猶太史上“消失的十族”,今日的猶太人來自南方猶達王國(Kingdom of Judah)剩下的兩族?;浇陶J同運動卻認為“消失的十族”后來輾轉到達歐洲,成為了歐美人的祖先,美國人是約瑟的幼子一族的后裔,其他各族群則成為西歐人的祖先。至于現今的猶太人,基督教認同分子認為是雅各(Jacob)的長兄以掃(Esau)的后代,乃他與外邦女子交媾而成的雜種,此外是公元9世紀奉猶太教為國教的卡札爾人(Khazars)的苗裔,卡札爾人一度在今日俄國境內建立汗國,其實是突厥蒙古種。上述觀點叫做“單種系說”(single seedline)。
更極端的成員提倡“雙種系說”(dual seedlines),認為在亞當夏娃以前已經存在與動物同級的低劣民族,例如黑人之類。后來夏娃被蛇誘奸,同時與人類始祖亞當交配,生下同母異父的孿生子該隱與亞伯,而該隱與非亞當族類交配的結果就是猶太人?;浇陶J同分子相信魔鬼種裔的猶太人對亞當的苗裔施展陰謀,如今在全球范圍幾乎大獲全勝,連美國政府都已成“猶太復國主義占領下的政府”(Zionist Occupied Government)。1984年,丹佛市的一位猶太裔電臺節目主持人被這些極端分子槍殺,成為1988年《出賣》(Betrayed)這部電影的開場戲,片中暴徒即在受害者靠在車身上的尸體頭部與兩旁噴上ZOG字樣。
這些白人至上分子(white supre-macists)從事“革命”,反抗美國政府?!把爬仓T民族”尤其想在有色人種較稀少的美國西北五州分裂出一片“雅利安國土”。1997年USA電視臺的諷刺劇《第二次內戰》(The Second Civil War)即反映此事。
極端分子為《圣經》里預言的末日之戰(Armageddon)備戰,自認為將在基督第二度降臨時擊敗邪惡勢力,到時雅利安人種會被承認是“真正的以色列”。唯有白種人才是上帝的“選民”,耶穌的受難只能救贖白種人,非歐族裔者缺乏“精神”,無法承受上帝的恩寵。在南非,種族隔離分子推行類似的“以色列認同”(Israel Identity),并在2002年制造了一連串恐怖活動。
此外仍有不少新納粹分子認為基督教是猶太產品,既云排猶就勢必排斥基督教,沒有和猶太人爭奪“正宗以色列”招牌的必要。不過,猶太仇視者據猶太人民族史為己有的現象確有待解釋。猶太人的宗教觀頗為獨特,將民族史當作經典,而視耶和華為戰神。但他們命途多舛,頻遇滅種的國難,其多難的歷史成為耶和華與猶太“選民”對話的記錄,整部世界史則圍繞著這個對話為中心點,耶和華遂成為歷史之神,而這部世界史則充斥著一連串已應驗和將應驗的“預言”,預告了歷史的結局:“選民”將消滅一切敵人, 進入主的榮耀王國。
后來基督教侵奪猶太民族史,排除“原以色列人”取而代之,但承襲它的詮釋結構。該詮釋結構基本上是挫敗感與復仇愿望的凝結。處于美國社會“瘋狂邊緣”(lunatic fringe)的基督教認同分子,其世界觀是“前啟蒙運動”的,除《圣經》的詮釋結構外并無其它掌握現代世局的思維方式,惟一“現代化”增添是一度盛行,至希特勒時代登峰造極的達爾文式“種族科學”,因此遂出現如此怪誕的混合。
“瘋狂邊緣”雖把這個詮釋結構予以荒謬化,卻猶如冰山一角?;浇陶J同論源自“英裔以色列論”(British Israelism),成形于17世紀的英國,至19世紀下葉分裂 :一派主張只有英國人是“消失的十族”的后代,另一派則認為它是全體條頓民族。前派處下風,遂于1884年轉至美國傳教,撒下今日“基督教認同”的種子?!坝⒁嵋陨姓摗辈⒎桥弄q運動,它視猶太人為古代南方兩族的后裔,但“消失的十族”則是西歐人的祖先,占“以色列”的多數。此說的贊成者包括一位新西蘭前任總理以及美國前國務卿魯斯克的兄長:一位物理學教授,并非半文盲的美國極端分子可比。即使在世俗化了的文化表層底下,“選民論”是否植于西方文化意識的深層,值得我們去探討,它到底與東亞的儒道佛精神是十分不同的。
今日美國的認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有一特色,即任何“弱勢族群”都可建構自身的“認同”作為爭取權利的方式,最早是女性主義、黑人民權運動、同性戀解放,后來亦波及墨西哥裔和亞裔,唯獨白人男性不容許搞“認同政治”。銀幕上,白人男性的認同政治多被形象化為三K黨,如1996年以南方黑白種族沖突為背景的《殺戮時刻》(A Time to Kill)一劇所示。
一般來說,主流往往能代表“全體”,無須將自己族群化,如淪于后者則是示弱的表現。但白人里也有弱勢族群,即社會地位與知識水平均屬低下者,其“前啟蒙運動”的世界觀,在今日世界中已遭邊緣化。他們生活在自己建構的“現實”里,對現代世局充滿仇恨。美國的“基督教認同”運動(Christian Identity)即其中一例。該運動包含美國極右翼新納粹分子的一大部分:“雅利安諸民族”(Aryan Nations)、“耶穌基督的基督教會”(Church of Jesus Christ-Christian)、“走向以色列的使命”(Mission To Israel)、“耶和華的真理”(Yahweh's Truth)、“天國認同布道團”(Kingdom Identity Ministries)、“白人分離主義戰旗”(White Separatist Banner)等。
耐人尋味的是該運動的“選民”觀念,既源自猶太人,同時卻排斥猶太人,依據的是一套扭曲了的《圣經》讀解?!杜f約》記載猶太人的北方以色列王國(kingdom of Israel)在公元前721年被亞述帝國滅亡,人口悉數被流放異地,是為猶太史上“消失的十族”,今日的猶太人來自南方猶達王國(Kingdom of Judah)剩下的兩族?;浇陶J同運動卻認為“消失的十族”后來輾轉到達歐洲,成為了歐美人的祖先,美國人是約瑟的幼子一族的后裔,其他各族群則成為西歐人的祖先。至于現今的猶太人,基督教認同分子認為是雅各(Jacob)的長兄以掃(Esau)的后代,乃他與外邦女子交媾而成的雜種,此外是公元9世紀奉猶太教為國教的卡札爾人(Khazars)的苗裔,卡札爾人一度在今日俄國境內建立汗國,其實是突厥蒙古種。上述觀點叫做“單種系說”(single seedline)。
更極端的成員提倡“雙種系說”(dual seedlines),認為在亞當夏娃以前已經存在與動物同級的低劣民族,例如黑人之類。后來夏娃被蛇誘奸,同時與人類始祖亞當交配,生下同母異父的孿生子該隱與亞伯,而該隱與非亞當族類交配的結果就是猶太人?;浇陶J同分子相信魔鬼種裔的猶太人對亞當的苗裔施展陰謀,如今在全球范圍幾乎大獲全勝,連美國政府都已成“猶太復國主義占領下的政府”(Zionist Occupied Government)。1984年,丹佛市的一位猶太裔電臺節目主持人被這些極端分子槍殺,成為1988年《出賣》(Betrayed)這部電影的開場戲,片中暴徒即在受害者靠在車身上的尸體頭部與兩旁噴上ZOG字樣。
這些白人至上分子(white supre-macists)從事“革命”,反抗美國政府?!把爬仓T民族”尤其想在有色人種較稀少的美國西北五州分裂出一片“雅利安國土”。1997年USA電視臺的諷刺劇《第二次內戰》(The Second Civil War)即反映此事。
極端分子為《圣經》里預言的末日之戰(Armageddon)備戰,自認為將在基督第二度降臨時擊敗邪惡勢力,到時雅利安人種會被承認是“真正的以色列”。唯有白種人才是上帝的“選民”,耶穌的受難只能救贖白種人,非歐族裔者缺乏“精神”,無法承受上帝的恩寵。在南非,種族隔離分子推行類似的“以色列認同”(Israel Identity),并在2002年制造了一連串恐怖活動。
此外仍有不少新納粹分子認為基督教是猶太產品,既云排猶就勢必排斥基督教,沒有和猶太人爭奪“正宗以色列”招牌的必要。不過,猶太仇視者據猶太人民族史為己有的現象確有待解釋。猶太人的宗教觀頗為獨特,將民族史當作經典,而視耶和華為戰神。但他們命途多舛,頻遇滅種的國難,其多難的歷史成為耶和華與猶太“選民”對話的記錄,整部世界史則圍繞著這個對話為中心點,耶和華遂成為歷史之神,而這部世界史則充斥著一連串已應驗和將應驗的“預言”,預告了歷史的結局:“選民”將消滅一切敵人, 進入主的榮耀王國。
后來基督教侵奪猶太民族史,排除“原以色列人”取而代之,但承襲它的詮釋結構。該詮釋結構基本上是挫敗感與復仇愿望的凝結。處于美國社會“瘋狂邊緣”(lunatic fringe)的基督教認同分子,其世界觀是“前啟蒙運動”的,除《圣經》的詮釋結構外并無其它掌握現代世局的思維方式,惟一“現代化”增添是一度盛行,至希特勒時代登峰造極的達爾文式“種族科學”,因此遂出現如此怪誕的混合。
“瘋狂邊緣”雖把這個詮釋結構予以荒謬化,卻猶如冰山一角?;浇陶J同論源自“英裔以色列論”(British Israelism),成形于17世紀的英國,至19世紀下葉分裂 :一派主張只有英國人是“消失的十族”的后代,另一派則認為它是全體條頓民族。前派處下風,遂于1884年轉至美國傳教,撒下今日“基督教認同”的種子?!坝⒁嵋陨姓摗辈⒎桥弄q運動,它視猶太人為古代南方兩族的后裔,但“消失的十族”則是西歐人的祖先,占“以色列”的多數。此說的贊成者包括一位新西蘭前任總理以及美國前國務卿魯斯克的兄長:一位物理學教授,并非半文盲的美國極端分子可比。即使在世俗化了的文化表層底下,“選民論”是否植于西方文化意識的深層,值得我們去探討,它到底與東亞的儒道佛精神是十分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