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把脈】歷史果真無趣嗎

文史課程,如果不是出于自己的興趣,書讀得很苦。教者如偏重知識傳授,學生便流于死記硬背;教者若側重論理說教,學生便會“嘔吐反胃”。呂思勉“由古及今”的教學和考試,或許能改變上述困境,歷史教師如能適當地使用“由古及今”、“由遠至近”的教考方法,學生怎會無興趣、不愛聽呢?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李曉寧

歷史教師如能適當地使用“由古及今”、“由遠至近”的教考方法,學生怎會無興趣、不愛聽呢

小孩讀到高中階段,如果數理化的成績不佳,教師、家長都會勸他轉向文科。這樣的轉向通常不是出于自己的興趣,所以書讀得很苦。其實,文史課程也可以學得很有趣。民國年間(1932年),陳寅恪先生為清華大學入學考試擬的國文考卷,有“對對子”的題目,有一題出句為“孫行者”,要學生擬“對子”作答。所擬題目沒有標準答案,有答“祖沖之”、有答“王獻之”,陳寅恪認為答得最好的是“胡適之”。這樣的考題,目的是考查學生國文的綜合素質。“對對子”的考題,在當時可謂別出心裁,也引起不小的爭議,有大加贊譽的,也有與之商榷的。其實,大家之所以成為大家,就在其與眾不同的獨創性,即便是教學考試,也有不同于常人的思路,背后則是其獨特的教學理念,且能讓學生學得有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