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四?!空l是音樂會的重心
當下最大的亂象,就是表演藝術往往被視為商品和消費。聽眾買張票就自我膨脹,以為自己才是演出的主角。例如,古典音樂會上,小孩吵鬧,琴童嬉笑。音樂會的秩序,其實完全看場合和音樂會的性質。如果是“親子音樂會”,就鼓勵家長帶孩子參加。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李曉寧
表演藝術往往被視為商品和消費。觀眾買張票就自我膨脹,甚至認為藝術該為金錢服務
隨著西方古典音樂在中國越來越熱門,音樂會越來越多,種種不該出現的亂象也就跟著無可奈何地發生:小孩吵鬧,琴童嬉笑,家長管不住,稚子滿場跑。演奏家則一臉苦惱,或者索性罷彈退場。
其實,以前的音樂會,很可能也是這樣。
至少巴黎歌劇院,以前真的是社會名流的交際場。觀眾喋喋不休,吵到聽不見臺上歌手演唱。直到20世紀初,新總監把觀眾席燈光調暗,讓焦點全部聚于舞臺,才逐漸改善觀賞秩序。
但我們真的要走回頭路嗎?
在亞當·查莫斯基(Adam Zamoyski)所寫的肖邦傳記中,我們可以見到以下記載:
在1830年的七月革命之前,音樂家(即使是李斯特或羅西尼之輩)通常都從后門進去,演奏完之后由管家打發到外頭付錢。1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