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避危險的“民意”——日本資深外交官建言中日關系
當“民意”成為中日關系和外交工作中越來越重的砝碼時,前日本駐華大使宮本雄二表達出對“民意”的深深警惕。他表示,雙方的領導人要讓國民理解中日關系關聯著多少國家利益——不僅是領土問題,還有經濟利益,地區和平和發展。
責任編輯:張哲 實習生 黃一磬
明石康(左),宮本雄二(右)。
2013年4月,南方周末記者在北京見到前日本駐華大使宮本雄二、前聯合國副秘書長明石康等日本資深外交官。
他們此次來京是為了參加第9屆北京-東京論壇,與中國在職或卸任的官員以及學者對話。該論壇從2005年開始舉辦,一年一度,作為兩國政界、學界交流的民間平臺,使對話者不必像官方交談中那么約束,形成微妙的溝通空間。
該論壇平臺的日方籌劃人、“言論NPO”負責人工藤泰志表示,政府往往會被民族主義的民意所拖累,但其實國民也不想看到戰爭。“所以我們要請對政府、言論有影響的人,運用他們的影響力,開啟中日對話,探討亞洲的未來。”
2012年日本政府實施將釣魚島國有化的行動引起中國民眾和政府的強烈反應。在中國出現大規模反日游行之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