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論戰:激辯“中國模式”
全球經濟的熱點問題,都在2013年4月7日-8日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被來自全世界的大人物們熱烈討論,而其中熱度最高的,仍舊是中國經濟。發言者中不乏“中國模式”的批評者,他們認為中國經濟高增長的背后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必須進行改變。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張明萌
“中國社會的問題非常復雜而深刻,不是一個簡單的辦法就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過去30年中國政府在經濟管理中的技術是非常高超和務實的,但中國還需要解決未來的問題。”
全球經濟的熱點問題,都在2013年4月7日-8日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被來自全世界的大人物們熱烈討論,而其中熱度最高的,仍舊是中國經濟。
依靠“中國模式”的獨特路徑,過去的10年中,中國經濟實現了年均10.7%的傲人增速,GDP增長了5倍,達到2012年的近52萬億元,成為全球第二。人均GDP則達到6100美元。
這在全球可謂風景獨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女士在演講中提到,過去五年,亞洲貢獻了全球經濟增長的2/3,而中國貢獻了其中的一半。
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聯席主席比爾·蓋茨盛贊,“在短短30年中使6億人口擺脫了貧困,這是人類歷史上的最偉大成就之一。我們回首往事的時候,看到過去20年時間里,中國糧食生產率每年上升了2.6%,農民收入翻了15倍,的確是個了不起的奇跡。”
與此同時,在博鰲這個思想的集匯地,也不乏“中國模式”的批評者,他們認為中國經濟高增長的背后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必須進行改變。
一場關于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全方位激烈爭辯,由此展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
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
經濟增長:充滿火藥味的辯論
六位外國學者與兩位中國經濟學家就此展開針鋒相對的激烈辯論,現場火爆到主持人不得不數次強行打斷嘉賓的發言。
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能否持續,高增長是否必要,是博鰲論壇上經濟學家們爭議不休的話題。
2013年4月8日早上,“中國改革議程:釋放新的制度紅利”分論壇上,六位外國學者與兩位中國經濟學家就此展開針鋒相對的激烈辯論,現場氣氛火爆到主持人不得不數次強行打斷嘉賓的發言。
否認自己是樂觀派而是“客觀派”的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原世行高級副行長林毅夫認為,中國經濟還有20年保持年均增長8%的發展潛力。與其類似,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也認為中國還有10-20年年均增長7%-8%的潛力。
但倫敦經濟學院客座教授、《當中國統治世界》一書的作者馬丁·雅克思(Martin Jacques)對此表示懷疑,“我覺得你們過于樂觀了,中國是追趕型經濟體,高速增長已經走到頭了。”他還說,“我搞不清楚開始為什么談8%的問題,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會面臨什么問題。”
的確,當年GDP增長8%——俗稱“保八”,似乎近年來已成為一個慣常的政府施政目標。據長期關注中國經濟的美國財經作家龍安志 (Laurence J.Brahm)考證,“保八”最早可追溯至1998年朱镕基提出的“三個確保”,即確保當年經濟增速達到8%,通貨膨脹率低于3%,人民幣不能貶值。此后的“胡溫政府”則幾乎每年都會提出8%的GDP增長目標。
“現在的問題是,中國如何從數量型增長轉向質量型增長,數字不那么重要。”龍安志認為。
庫恩基金會主席、《江澤民傳》的作者羅伯特·庫恩的觀點與龍志安相同,他認為中國經濟發展不能光看GDP,還要看經濟結構和GDP的組成,比如消費所占比重就比單純的經濟增長率更加重要。他強調中國要關注公平問題。
但他們的觀點遭到樊綱的反駁。“我想提一個反問,如果沒有8%的增長率,我們會不會對3%的增長率滿意呢?”他說,“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