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充分市場化”與“有限全球化”
涉及國內金融改革的內容,要“充分市場化”,而且越快越好。涉及像匯率、資本賬戶開放、人民幣國際化等涉外金融問題,要“有限全球化”。即在中國資本賬戶未徹底開放前的過渡期內,要講有限全球化。
責任編輯:舒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張明萌
金融政策牽一發而動全身,關注度極高。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金融政策更有特殊性,它既負有金融改革的重任,又常常含有經濟調控之意。過去多年,中國的金融體系和機制得以逐漸確立和不斷完善,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堅實支持。中國金融本身也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建立了多元的金融機構體系,多層次市場正在形成,金融的基礎設施建設在不斷加強,監管方式也在進步之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歷經多年改革之后,中國金融體系經受住了本輪國際金融海嘯的沖擊。
但是也應該看到,金融改革還有很多未完成的任務。2013年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資分開、政社分開等“四個分開”,反映他推動政府職能轉變的決心。而李克強總理也指出,改革是最大的紅利。新的周期中,在與經濟密切相連的金融市場上,如何通過市場化的改革釋放出更大的制度紅利?改革中有哪些蘊含風險之處?南方周末金融版特編輯刊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名譽所長夏斌、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曉靈的近期思考,以為警世之音。
夏斌
國內金融改革,要“充分市場化”;涉及匯率、資本賬戶開放、人民幣國際化等涉外問題,要“有限全球化”。
金融改革內容千頭萬緒,但先要確立大方向、大原則,要有基本秩序。
作為大原則、大方向,涉及國內金融改革的內容,要“充分市場化”,而且越快越好。涉及像匯率、資本賬戶開放、人民幣國際化等涉外金融問題,要“有限全球化”。即在中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