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不是想當就能當的”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庫切、莫言在北京

2013年4月2日上午,北京現代文學館,第二次“中國-澳大利亞文學論壇”開幕式,笑逐顏開的嘉賓中,庫切和莫言分立鐵凝和澳大利亞駐華大使孫芳安兩邊,高出別人一頭的庫切臉上彌漫著莫衷一是的表情。下午,73歲的庫切和58歲的莫言坐到了一起,他們討論的主題是“諾貝爾文學獎及其意義”。

責任編輯:李宏宇 朱曉佳 實習生 付必全 閻彬

庫切的小說《恥》在2008年被改編為電影,圖為電影劇照?!稅u》最為充分地體現了庫切一直在探討的“逃避”議題。 (南方周末資料圖)

“帕特里克·懷特(澳大利亞作家,197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得過諾貝爾文學獎,但他沒有機會和羅曼·羅蘭、海明威促膝長談。今天庫切先生和大家都熱愛的莫言先生,兩手緊緊握在一起,這是文壇上難得的盛事。”

聽到主持人李堯的話,身穿白色襯衣、黑色夾克的庫切笑了。在“第二次中國-澳大利亞文學論壇”兩天的活動里,這是庫切僅有的一次微笑,流星一樣一閃而過。

2013年4月2日上午,北京現代文學館,第二次“中國-澳大利亞文學論壇”開幕式,笑逐顏開的嘉賓中,庫切和莫言分立鐵凝和澳大利亞駐華大使孫芳安兩邊,高出別人一頭的庫切臉上彌漫著莫衷一是的表情。下午,73歲的庫切和58歲的莫言坐到了一起,他們討論的主題是“諾貝爾文學獎及其意義”。

兩個新郎,一群單身漢

十年前得獎的庫切已經超然于得獎,他的主題演講直言諾貝爾文學獎“理想主義”評選標準的局限性:“至少在早些年的時候,諾貝爾獎并不是頒發給當時最偉大的作家,而是獲獎作家的世界觀必須和諾貝爾本人的相容。”

庫切以近些年得獎的三位作家耶利內克、奈保爾和貝克特為例,表明諾貝爾文學獎的評獎標準已經開始松動。庫切沒說出的作家中,也許還會有自己的名字——他的作品顯然也不符合諾貝爾文學獎“理想主義”的評獎標準。

莫言沒有庫切那樣輕松,他依然深陷得獎后的“煩惱”:“如果自己選,我肯定不選這個(諾貝爾文學獎)話題。”

莫言細數自己與諾貝爾文學獎的糾葛:“在中國,一旦被封為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你的苦日子就來了。如果你想表達對某個問題的看法,你要小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謝小跳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