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名士自風流
責任編輯:史哲、戴志勇、蔡軍劍
回應2013年3月7日《南方周末》文化版文章《不是功臣,就是囚犯》:
我在街道工作時負責文化一塊,因為要排一部反映社區生活的評劇,認識了電影《向陽商店》的主演張淑桂老師。我們這個劇有大段的臺詞唱腔,報酬又低,但年過七旬的張老師每天排戲總是早到晚走,到公演時,唯一沒出錯的就是她。贊嘆之余,我也不免有些疑惑:為什么這樣出色的藝術家,名氣遠不如新鳳霞、谷文月呢?后來了解到,張淑桂老師曾經紅極一時,“文革”期間主演的樣板戲《向陽商店》更是轟動大江南北。然而“文革”結束后,張老師很快就從人才濟濟的中國評劇院調入當時連自己的劇場都沒有的海淀評劇團。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再偉大的人也不過是滄海一粟。面對所處的時代,其實誰都有一種無法自主選擇的無奈。正因如此,我們在“品題人物”時應該多一分哀矜勿喜。像莊則棟、張淑桂等等,因為時代的荒謬,給自己增添了很多的悲喜;但其最終的歷史地位,還是從專業角度考量為宜。近日聽聞張淑桂老師正在運作“西路評劇”的申遺,得到了海淀區政府以及她原單位中國評劇院的支持??磥?,公道自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