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憶溈:最“短”的城市
“欲望已經只是記憶”。這是馬可·波羅關于這座城市所說的最后一句話。最后,憂傷的“記憶”絕望地關上了這座城市的大門。
■看不見的城市
注意,標題中關于城市的形容詞并沒有用錯。因為這座城市是伊希朵拉(Isidora)。她是卡爾維諾的小說《看不見的城市》中的第二個城市。在權威的英譯本中,這座城市由131個單詞構成,是小說描繪的55個城市里最“短”的城市。這55個城市是卡爾維諾想象的作品,或者說是卡爾維諾想象的馬可·波羅想象的作品。馬可·波羅用波光粼粼的語言將他的想象奉獻給忽必烈。這位壯心不已的君主在誠懇的傾聽中經受著欲望與絕望的沖擊。
這最短的城市一開始就展現了“時間”與“欲望”的較量。她的第一句話告訴我們,經過長時間的荒野之旅,一個男人感受到了自己“對一座城市的欲望”。欲望沖消了時間帶來的疲勞。在欲望之中,這個男人首先想到了這座城市“標新立異”的“外觀”:城市的建筑使用螺旋狀的樓梯,而樓梯上又鑲嵌著螺旋狀的貝殼。他接著想到了這座城市“賞心悅目”的“產業”:城市出品完美無缺的小提琴和望遠鏡。他然后想到了這座城市“美不勝收”的“魅力”:當他在兩個女人之間猶豫不決的時候,總會有第三個女人在他的眼前出現。他最后想到了這座城市“樂極生悲”的“生活方式”:每一場精彩的斗雞總是轉化成雙方主人流血的斗毆,娛樂總是以極度的暴力來結束。
當這個疲憊不堪的旅行者渴望著這樣一座城市的時候,他想到了這一切。而當他進入伊希朵拉的時候,他看到了這一切:旋轉的樓梯和貝殼;精美的小提琴和望遠鏡;無窮的第三個女人以及血腥的斗毆者。伊希朵拉就是他欲望中的城市。
我們不妨假設這座城市就是這個旅行者珍藏在靈魂深處的戀人。他夢想她,他渴望她,他追尋她,最后,他抵達了她。他的生命之旅似乎可以被定性為是一部“喜劇”,因為它表面上終止于“得到”而不是“失去”。
不幸的是,馬可·波羅馬上就發現了這“得到”之中的“失去”。這個男人所抵達的城市與他欲望中的城市有一個刻薄的差異:在欲望中的城市里,這個男人是一個年輕人,而當他抵達伊希朵拉的時候,他已經衰老了。這是由“時間”決定的差異。在時間與欲望的較量之中,時間最終還是占了上風。
這座城市被歸納在“記憶”的城市之中,所以馬可·波羅最后必須讓“欲望”與“記憶”接軌:在廣場中央的矮墻邊,一些老人坐在那里,打量著年輕人的匆匆來去。這個疲憊不堪的旅行者知道那里有他的位置。于是,他與他們坐到了一起。這時候,“欲望已經只是記憶”。這是馬可·波羅關于這座城市所說的最后一句話。最后,憂傷的“記憶”絕望地關上了這座城市的大門。
接下來,我們還是可以去想象這個旅行者會怎樣度過他在這座城市(也就是他的“戀人”)懷抱中的第一個夜晚。這一定是他無數次想象過的夜晚。一種可能的方式是,他會懇求記憶將他帶回到他出發的地方,他要在溫情的黑暗中重新經歷一次那無情的旅行。他會在這種“經歷”中感受到他最后的欲望。那是他對“記憶”的欲望。在這最后的欲望之中,這座城市珍藏著他的記憶,同時他的記憶珍藏著這座城市。在這最后的欲望之中,他的記憶是整個的城市,而這座城市是他全部的記憶。
注意,標題中關于城市的形容詞并沒有用錯。因為這座城市是伊希朵拉(Isidora)。她是卡爾維諾的小說《看不見的城市》中的第二個城市。在權威的英譯本中,這座城市由131個單詞構成,是小說描繪的55個城市里最“短”的城市。這55個城市是卡爾維諾想象的作品,或者說是卡爾維諾想象的馬可·波羅想象的作品。馬可·波羅用波光粼粼的語言將他的想象奉獻給忽必烈。這位壯心不已的君主在誠懇的傾聽中經受著欲望與絕望的沖擊。
這最短的城市一開始就展現了“時間”與“欲望”的較量。她的第一句話告訴我們,經過長時間的荒野之旅,一個男人感受到了自己“對一座城市的欲望”。欲望沖消了時間帶來的疲勞。在欲望之中,這個男人首先想到了這座城市“標新立異”的“外觀”:城市的建筑使用螺旋狀的樓梯,而樓梯上又鑲嵌著螺旋狀的貝殼。他接著想到了這座城市“賞心悅目”的“產業”:城市出品完美無缺的小提琴和望遠鏡。他然后想到了這座城市“美不勝收”的“魅力”:當他在兩個女人之間猶豫不決的時候,總會有第三個女人在他的眼前出現。他最后想到了這座城市“樂極生悲”的“生活方式”:每一場精彩的斗雞總是轉化成雙方主人流血的斗毆,娛樂總是以極度的暴力來結束。
當這個疲憊不堪的旅行者渴望著這樣一座城市的時候,他想到了這一切。而當他進入伊希朵拉的時候,他看到了這一切:旋轉的樓梯和貝殼;精美的小提琴和望遠鏡;無窮的第三個女人以及血腥的斗毆者。伊希朵拉就是他欲望中的城市。
我們不妨假設這座城市就是這個旅行者珍藏在靈魂深處的戀人。他夢想她,他渴望她,他追尋她,最后,他抵達了她。他的生命之旅似乎可以被定性為是一部“喜劇”,因為它表面上終止于“得到”而不是“失去”。
不幸的是,馬可·波羅馬上就發現了這“得到”之中的“失去”。這個男人所抵達的城市與他欲望中的城市有一個刻薄的差異:在欲望中的城市里,這個男人是一個年輕人,而當他抵達伊希朵拉的時候,他已經衰老了。這是由“時間”決定的差異。在時間與欲望的較量之中,時間最終還是占了上風。
這座城市被歸納在“記憶”的城市之中,所以馬可·波羅最后必須讓“欲望”與“記憶”接軌:在廣場中央的矮墻邊,一些老人坐在那里,打量著年輕人的匆匆來去。這個疲憊不堪的旅行者知道那里有他的位置。于是,他與他們坐到了一起。這時候,“欲望已經只是記憶”。這是馬可·波羅關于這座城市所說的最后一句話。最后,憂傷的“記憶”絕望地關上了這座城市的大門。
接下來,我們還是可以去想象這個旅行者會怎樣度過他在這座城市(也就是他的“戀人”)懷抱中的第一個夜晚。這一定是他無數次想象過的夜晚。一種可能的方式是,他會懇求記憶將他帶回到他出發的地方,他要在溫情的黑暗中重新經歷一次那無情的旅行。他會在這種“經歷”中感受到他最后的欲望。那是他對“記憶”的欲望。在這最后的欲望之中,這座城市珍藏著他的記憶,同時他的記憶珍藏著這座城市。在這最后的欲望之中,他的記憶是整個的城市,而這座城市是他全部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