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枯竭城市生與死
至2011年,中國共有資源枯竭型城市69座。盡管資源枯竭如達摩克利斯之劍般高懸在69座資源枯竭城市頭頂,但出于對GDP和政績的追求,部分城市仍是遲遲不愿真正地走上轉型之路。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教授徐曉海認為,即便沒有枯竭的時候也要未雨綢繆,要提前轉型,才能不付出更大的代價。
責任編輯:葉偉民 實習生 張雪彥
至2011年,中國共有資源枯竭型城市69座。
等到真正枯竭再轉型就已經晚了,“要在紅燈前轉彎”。
命運迥異
城市在對抗資源枯竭的斗爭中,大抵有三種命運。
一是礦枯城衰。依靠著五大湖地區豐富的礦產,底特律曾一度成為美國式工業的代表。底特律工人一度躋身為這個國家的中產階級,最多時城市人口一度達180萬。然而資源的枯竭與經濟形勢的轉變使得如今的底特律人口減少過半,10年前售價45萬美元的房產如今僅為2300美元。
工廠倒閉、城市荒廢、失業率上升使得底特律成為美國的“罪惡都市”,2013年,這座曾經的夢想之城甚至被《福布斯》雜志評為“美國最悲慘城市”。
二是人去城空。誕生共和國成立后第一口油井的玉門,隨著資源的枯竭,2010年后人口由十余萬降到不足3萬。這里也成為中國房價最低的城市之一,市區一套80平米的房子僅需4000元,而且還賣不出去。
三是涅槃重生。除了著名的德國魯爾、日本北九州等轉型成功案例外,河南焦作也是為數不多的轉型成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