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都”治理童話:奢侈的煩惱
成功摘掉“霧都”帽子的倫敦,是許多中國人心目中治理空氣知恥而后勇的典型。但六十年后,倫敦的境況并不樂觀,空氣難達標,歐盟屢警告,這似乎也昭示著空氣治理從來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也提醒著中國治理之路的漫長。
責任編輯:朱紅軍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方芳 賴園林玢 王悅
編者按:
成功摘掉“霧都”帽子的倫敦,是許多中國人心目中治理空氣知恥而后勇的典型。但六十年后,倫敦的境況并不樂觀,空氣難達標,歐盟屢警告,這似乎也昭示著空氣治理從來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也提醒著中國治理之路的漫長。
1952年12月5日,倫敦特拉法加廣場上,一家人在迷霧中給鴿子喂食。
在泰晤士河南岸,形同“玻璃蛋”的市政廳里,倫敦市議員戴倫·約翰遜戴著他標志性的綠領帶,在一間色調和外面天空一樣灰蒙蒙的大會議室里,接待了一群特殊的中國來客。
戴倫是英格蘭和威爾士綠黨成員,對面的中國客人則是幾位粉絲量數十萬的微博達人,他們大多來自北京,對北京糟糕的空氣質量忍無可忍,期待著上一堂空氣治理課。
以死亡四千人的1952年大煙霧事件為起點,歷經六十年治理,倫敦看似成功摘掉了“霧都”帽子,成為許多中國人心目中知恥而后勇的典型。
然而,就像不能追問王子和公主在一起之后的故事一樣,倫敦童話的結局有點出人意料。在歐盟標準下,倫敦現在仍是整個歐洲空氣最糟糕的首都,沒有之一。
3月中旬,倫敦也遭遇了一場“嚴重的空氣污染”。那幾天倫敦的PM2.5值是40多,盡管只是北京PM2.5值的零頭,但相較世衛組織(WHO)推薦的健康標準和歐盟標準而言,已經是數倍之巨了。
在英國環境食品和農村事務部(英文簡稱DEFRA),一棟掛著不起眼小招牌的五層白色老樓里,當負責空氣質量的官員艾米莉·康諾利提及倫敦的PM2.5年均值已經達到20,“對于我們而言很嚴重”時,在場的中國客人以為聽錯了,再三向現場翻譯確認。
英國人的“矯情”刺激了中國訪客。在確認了倫敦的年平均值幾乎比北京空氣最好時都低時,中國客人們不禁感嘆,“沒有呼吸過PM500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注:PM2.5原指細顆粒物的直徑≤2.5微米,這里是個玩笑,指細顆粒物濃度超過500。)
DEFRA空氣質量負責人羅伯特·沃恩聽后大笑:“有個叫西蒙·伯其特的人肯定不會贊同倫敦沒有空氣污染的說法。”在一封事后交流的郵件中,他還念叨著,“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那個PM500的說法。”
一個男人在濃濃大霧中拿著火把指引倫敦的公交車。
重回1952年起點?
英國人顯然不是刻意“矯情”。
來自DEFRA的權威數字顯示,英國空氣中存在的有害顆粒物,已經導致英國每年有2.9萬人死于相關疾病,相當于全英國人口平均減少壽命6個月。
倫敦國王學院教授弗蘭克·凱利,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李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