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時代的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類老年人中常見的神經性疾病,目前尚無法治愈。世界范圍內來說,約1%-2%的65歲以上老年人患有帕金森病,80歲以上,患病率增加到4%。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帕金森病導致的社會負擔也將日益嚴重。
責任編輯:朱力遠 實習生 付必全
2010年4月7日,來自湖北省襄樊市近100名帕金森病患者,走進襄樊市第一人民醫院,參加該市第三屆帕金森病病友聯誼會。
帕金森病是一類老年人中常見的神經性疾病,目前尚無法治愈。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帕金森病導致的社會負擔也將日益嚴重。
隨著老齡化的加劇,神經退行性疾病患病率也節節攀升。這類疾病主要病理特征是大腦等中樞系統神經元逐步丟失,且此過程不可逆。老年癡呆和帕金森病是其中患病率最高的兩種疾病。
據預測,到2040年,在北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神經退行性疾病將成為人類的第二號殺手,僅次于癌癥。
帕金森病得名于英國醫生詹姆士·帕金森,他于1817年發表了一篇論文,對六個病人的癥狀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包括靜止震顫、肌肉僵直而缺乏控制力、行動遲緩、佝僂蹣跚等。由于帕金森的論文,該病開始被醫學界廣泛關注。鑒于此,后世醫者遂將這類疾病命名為帕金森病。而他的生日,4月11日,也被定為世界帕金森日。有趣的是,在帕金森論文發表之后很長時間,不少西方醫學史學者認為帕金森病是現代工業革命的產物。他們的理由是西方經典醫學文獻中,沒有關于該疾病的記載。
其實,世界各國古文獻中對帕金森病的描述,不絕于縷。早在公元前五千多年,印度阿育吠陀醫學中就記載了一種名叫“Kampavata”的疾病,即帕金森病。他們還使用了一種熱帶豆莢類草藥治療Kampavata。最近的一些臨床和動物學試驗發現,此草藥富含左旋多巴(目前帕金森治療的經典用藥),能顯著改善帕金森病的癥狀。
在中國,《黃帝內經》、《中藏經》(華佗著)等醫學典籍也對帕金森病癥狀有生動描述。明代醫家王肯堂在其《證治準繩》中,除了詳細論述帕金森病的病機外,還寫道:“此病壯年鮮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明確指出該病年齡特征。近世學者發現,《圣經》中亦有對帕金森癥狀的零星描述,如《舊約·傳道書》中提到了兩個主要癥狀“不自主震顫”和“肌肉強直”:“When the guardians of the house tremble, and the strong men are bent(屋子的看守顫顫巍巍,當年的壯士弓腰佝背)(馮象譯)。”
發病人數上升
帕金森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