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科目反思(四)】解除外語負擔,增設科技史課程
外語最終只是少數人有機會使用,為什么成為全體學生的必修課,這不是在陪綁嗎?科技史教授文科生如何理解科技的重大發現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可以給予理工專業的學生一種歷史感,一種哲學上的視角。就是說,科學史的課程可以在智力的趣味與關懷上打通兩撥學生,讓文科的學生喜歡科學,讓理科的學生喜歡史學和哲學。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陳建宇
科技史不是教授學生如何利用科學技術,而是教授他如何理解科技的重大發現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這門課程的教授,極可能會誘導很多學生喜愛科學。
多少人學而不用的外語
外語和數學當然是完全不同的科目。如果說學習數學可能有三個功能:提升思維能力,測量智商的尺度,數學知識的使用,學習外語在前兩功能上比不了數學。在提升思維能力和測量智商方面要弱于數學和語文。在智力類型上它似乎與語文相似,但在語言掌握的深度上,特別體現在寫作能力上,外語與母語相距甚遠,乃至中學外語學習所能測量的主要是記憶力。
但在我們的考量中,外語學習與數學學習在一個維度上有相似之處,就是日后的使用是高度存疑的。數學知識日后很難被多數人使用,是因為對多數人的工作和生活來說,所學的數學知識過于高深了,所能使用的大約限于小學的算術知識。外語不能使用正相反,是因為還不過關,而這恐怕要算是次要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多數人日后的工作生活沒有使用外語的需要。這樣推論下來,外語學習的必要性就要比數學更可疑,因為它不具備數學提升思維能力和測量智商的功能。
最終只是少數人有機會使用,為什么成為全體學生的必修課,這不是在陪綁嗎?我們非常有必要通過大規模的調查搞清楚兩個事實。其一,學生們初中、高中、大學期間在外語學習上花費了多少時間,要搞清平均用時及不同用時組的時間花費情況。我相信這項時間支出是巨大的。所以也就極有必要展開第二項調查,多大比重的人口在畢業后使用了外語,分別是在何種程度上使用的。如果情況嚴重,即大多數人花費過很多時間學習外語,而日后很高比例的人口完全沒有用場,我們就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