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己的救援 雅安地震中的中國紅十字會
這個龐大、復雜的組織帶著積極的熱情,但以低效的方式一頭扎入了震區。無論高級干部還是基層人員,在提高行動的有效性和效率方面看起來都有些不知所措。他們也清楚,紅會如今急需面對的,除了公眾形象的改善,還有救災在現代化和高效率方面越來越高的標準。但就算對自己龐大復雜的組織結構、和步調難以統一的行動模式,也沒幾個采訪對象說得清楚。
責任編輯:曹筠武 楊繼斌 蘇永通 葉偉民 姚憶江 何海寧
4月21日,蘆山縣第三小學,一名志愿者走過中國紅十字會的救援帳篷。
編者按
:
在飛往震區的飛機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寧肯動作稍大,救助的力量要大于災害的力量。”視察災情后,李克強要求“科學評估、科學指揮”,在災區的每次會議上,他都強調要科學施救。
正如總理所言,科學才是第一救災力。經雅安地震檢驗,汶川后大幅重建的國家救災體系顯示出及時的響應和強力的動員。雅安救災同時對救援行動在信息研判、組織調度上提出更高要求。
在過去的4天里,可以看到他們的努力,也能看到這個龐大而復雜的機構一如既往的風格與效率。
在雅安災區,中國紅十字會依然延續著過去5年來被社會各界口誅筆伐的日子。最新的“躺槍者”是來自甘孜藏族自治州的27歲的志愿者彭措鄧珠。
自從4月21日凌晨抵達蘆山縣城,彭措鄧珠已經作為紅十字會志愿者連續工作了三十多個小時,困的時候就趴在小桌子上睡會,餓的時候就煮一桶方便面。即使在凌晨,他也得不斷接待受傷生病的災民,或遠道而來的志愿者,眼瞼紅腫得像座小山。
4月22日,彭措鄧珠蹲下來給一名志愿者包扎傷口的照片開始在網絡上瘋傳,那條微博把焦點放在了他的脖子上一串由金佛珠組成的項鏈。網民質疑:紅十字會志愿者好富裕啊,抗震救災戴這么粗金項鏈。
隨之而來鋪天蓋地的謾罵讓這個27歲的藏族年輕人手足無措,他邊刷新微博,邊用又驚又氣的語氣重復說:“我為紅十字會工作有錯嗎?”彭措鄧珠16歲即開始做生意,擺過地攤賣過服裝,后來通過做蟲草買賣成為一名頗有實力的小生意人,脖子上金項鏈為活佛開過光,陪伴他走過汶川和玉樹災區。
這位熱心于各種公益事業的年輕人20歲跟隨一名藏醫學習醫術,徒步進入蘆山縣后,他找到紅十字會成為指揮部醫療志愿者,他從沒想到會落到被網民用“滾”字辱罵的地步。
一如志愿者彭措鄧珠,中國紅十字會在蘆山縣不僅要忙于賑災,還必須面對潮水般的質疑。在汶川地震中作為主要民間捐款平臺的中國紅十字會,仍未從“郭美美事件”的陰影中走出。2011年紅十字會披露的統計數字顯示,其汶川救災過程中共接收了計199億元人民幣的捐款和物資,而在雅安地震期間,其募捐額一度落后于壹基金,公眾的選擇,讓這個官方色彩濃厚的人道組織面臨巨大的信任危機。
截至4月23日下午5點,紅十字會收到社會各界捐贈款物2.3億元。
“網絡事件影響很大,我們也只能靠時間,靠踏踏實實地用行動去證明。”中國紅十字總會賑濟部部長王平感嘆。于紅十字會而言,此次救災,不只是去拯救震后的雅安災民,也是他們對處于輿論漩渦中的自己的一次救贖。
但重拾尊嚴談何容易。就在蘆山賑災期間,從“虛開發票”、向臺灣紅十字會收取“500萬元買路錢”,到張冠李戴的“工作人員戴浪琴表”,接踵而至的傳言,將紅十字會又一次次推向輿論漩渦。這些已經被證偽的傳言背后,是中國紅十字會面臨公關危機的事實。
四川紅十字圣愛基金會的一位負責人稱,這是自己種下的苦果,但這次地震也是他們樹立&ldq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