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山地震:毫不意外 龍門山:會有第三次強震嗎

在蘆山地震前15天,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已在龍門山南段發現“異常跡象”。中國地震局一位內部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們原想根據這次異常,在6月的年中會商時,圈定龍門山南段(雅安所在位置)具體的危險區域。但誰也沒想到“這么快就來了”。

責任編輯:曹筠武 楊繼斌 蘇永通 葉偉民 姚憶江 何海寧

編者按:在飛往震區的飛機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寧肯動作稍大,救助的力量要大于災害的力量。”視察災情后,李克強要求“科學評估、科學指揮”,在災區的每次會議上,他都強調要科學施救。"

正如總理所言,科學才是第一救災力。經雅安地震檢驗,汶川后大幅重建的國家救災體系顯示出及時的響應和強力的動員。雅安救災同時對救援行動在信息研判、組織調度上提出更高要求。

龍門鄉隆興村,死者王瓊的女兒在廢墟里。 (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在蘆山地震前15天,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已在龍門山南段發現“異常跡象”。

在同一條地震斷裂帶的另一端,五年前的噩夢重現。2013年4月20日8時02分,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

連日來,各路地震學家輾轉于各個會議室商討此次地震,幾乎所有的專家都對這次地震“毫不意外”,并早在汶川地震后便已達成共識。

“這么快就來了”

最近的一次強烈跡象發生在地震爆發的15天前。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龍門山南段進行震情跟蹤,團隊成員注意到“有異常跡象”。

“地震應力波發生了明顯異常,但只是趨勢性估計,不能判斷地震可能發生的時間。”中國地震局一位內部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們原想根據這次異常,在6月的年中會商時,圈定龍門山南段(雅安所在位置)具體的危險區域。但誰也沒想到“這么快就來了”。

對于這樣的預判,不是第一次了。

“從地震學角度來說,絕對不是意外。但國內外專家都不知道什么時間會發生地震。”2013年4月22日,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預報部主任劉杰在蘆山震區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電話采訪時說。

和他持有相同觀點的專家不在少數,如此篤定的判斷是基于對這條斷裂帶的清醒認識。

這是一條致命裂縫。

龍門山斷裂帶綿延百公里,南起理縣、汶川,北至平武、青川,橫亙于青藏高原,并切過低緩的四川盆地西北緣底部,形成了世界上最陡峭的山坡及三條深大斷裂層。2008年汶川地震正是發生在這條斷裂帶上。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地震首席預報員孫士鋐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里是歷史上強震頻發的地區。有記載以來,共發生8.0級以上地震兩次,7.0級到7.9級地震4次,6.0到6.9級地震11次。近幾年他一直忙于“汶川志”歷史底稿的撰寫,對這些數字印象尤為清晰。

多名專家都記得,“汶川地震后,就有院士判斷西南部會有7級余震。”理由是,大地震一般是雙向破裂,而汶川地震是單端破裂,龍門山斷裂帶南部紋絲不動。“就像是大錘子砸玻璃,兩端都會裂。”中國地震臺地震預報研究所研究員陳會忠說。

中科院院士石耀霖對南方周末記者進一步解釋,西南端一段雖然沒有在汶川地震中破裂,但卻是壓應力積累率最高的部位之一。汶川地震的發生,使這里的地震危險加大,“會破裂是必然的”。

國內外關注的龍門山南段

更明晰的指向來自汶川地震后的一系列研究。

2008年之后,地震學家在龍門山一帶的研究項目激增,南段沒有破裂的100公里是科學家們關注最為密切的區域。

最引人注目的是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學家陳運泰教授。他及其研究團隊的研究顯示,在汶川地震的破裂帶上有兩個比較大的破裂“虧空”區(即迄今基本上沒有發生過破裂的地方)。他特別指出位于汶川西南約100公里的破裂“虧空”區(寶興縣所在地)是很有可能發生強余震的地方。

這一精確到寶興的預測,大部分地震研究專家并無反對意見。

“雅安就是有7.5級地震的可能,這次地震正是在預判以內。”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院院長周榮軍十分肯定地說。2008年7月起,地震部門啟動了“中國大陸7、8級地震危險性中長期預測研究”專項工作,簡稱“M7專項”。龍門山斷裂帶南段在2012年被M7專項工作組預判為值得注意地區。

據周回憶,汶川地震后,龍門山一帶被劃定地震危險區的級別都有所提高,北邊劃為8.0級,南邊劃成7.5級。

地震部門評估結果最重要的目的,是給當地政府制定防震減災措施作為參考。如劃定某一帶為7級危險區,那么所有新建建筑、防震措施、演練級別都需要按7級做。“可能有的地方會做,一些就不會做。因為經費和領導等原因。”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學忠說。

這一預判也寫入了國家級課題。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活動構造研究室主任冉勇康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汶川地震發生機理及其大區動力環境研究”中的課題明確顯示:“震中西南的龍門山斷裂帶南段,地震前后應力測量結果顯示該段地殼應力處于較高水平,在這次汶川地震中,該段的能量沒有釋放,仍然處于閉鎖狀態,該段的地震活動性值得今后特別關注。”

不惟國內,國際上也對龍門山南段發出警告。

地震學家們把這些明確指向的提醒匯集,并向政府建議一些適合重建的地區。據公開報道,汶川地震之后,重建建筑都是按照“8級抗震、9度設防”的要求設計施工,采用框架結構、整體澆灌的技術建設。但此次寶興縣的一些重建建筑卻抵不住7級地震。

專家們也并不知道升級了抗震烈度的建筑物是否真正達標。“這一次學校醫院很少倒塌,只是受損了。但老百姓自己蓋的就不好說了。”冉勇康表示。

中國特色的地震預報

地震預報仍是世界難題。“應該老老實實告訴公眾,科學預報沒過關,什么時候會有地震我們也不知道。”陳會忠說。

中國乃至全球地震學家都在為他們缺乏前瞻性而備受煎熬。1976年中國唐山地震短臨預報失??;1984年,美國地震學家歷時五年,在加州帕克菲爾德測量地震“前兆”,最終失敗。此后,多國地震學家認為地震預報難以實現,地震預報研究在西方遇冷。

與國外不同,中國是唯一一個把地震預測作為研究重點、具有官方地震預報制度的國家。

“從成立那一天起,地震局就把研究地震預報作為最主要的工作。”一位中國地震局的專家說,地震部門內有一種說法,我國地震預報水平是全球最高的,因為別的國家都不怎么做。

盡管半月、一月、季度、半年、一年都會有震情會商和研判,研判的結果也都會報告給各級政府作為防震減災的決策依據。但絕大部分的報告是什么呢?

多是“中國南北地震帶有地震危險”、“新疆會有危險”這類模糊的表述。“同時還得和政府說清楚,我們這些研判很可能發生不了。這種情況下讓政府發布預報是不可能的。”上述地震局專家十分無奈。

就在汶川地震之前,國內外專家預判錯誤,無明顯前兆的大地震給他們潑了盆透心涼的水。之后,地震研究者不得不重新審視之前的設想,不敢輕易下判斷,也不敢輕易放過沒有動靜的地區。這更揭示了地震預報的慘淡現實。

“我們的預測水平不過關,現在還是積累資料和經驗的階段。但國家應該鼓勵技術研究,也要容忍它的失敗。誰都怕承擔風險,誰來創新?誰還敢繼續研究呢?”周榮軍反問道。

也有人對前景頗具信心。年逾八十的地震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許紹燮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地震是可以預測的,只是難度很大,也是非常復雜的動力過程,我們一直在下功夫,地震預測的問題終究是要解決的。”

會有第三次大地震嗎

蘆山地震會對龍門山斷裂帶造成怎樣的改變?危險是否可以就此解除?

答案并不明晰。

“這兩天見到的余震資料,蘆山地震似乎還沒有釋放出這100公里斷裂帶內積蓄的能量,但是下一次接近7級地震發生在何時,還缺乏資料估計。”石耀霖院士說。他認為,蘆山地震還會促發龍門山斷裂帶其他地方的地震,“特別是對未破裂段,更要注意附近的鮮水河和小江斷裂帶”。

也有專家認為,蘆山地震適當釋放了積蓄的能量,緩解了更大地震的可能性。

尚存的危險是另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

“半個月內都是危險期。”陳學忠不敢放松警惕。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蘆山地震與汶川地震最明顯的區別是,這一次地表沒有破裂,震后房屋倒塌不多。“如果再來一次較強的余震,二次地震產生的破壞可能更嚴重。”

不過,專家一致認同的是:不論地震預報準確與否,依靠預報來防御地震災害在目前是不現實的,基于地震危險性的科學分析進行抗震設防才是有效的減災途徑。

一個現實是,汶川地震后,人們在原址重建了新房,大堆的磚塊被收集起來用于重建,抗震的效果令人擔憂,而暫時安靜的斷裂層依然存在。“龍門山南段抗震設防處理不夠,很多房子還是以前建的。”陳學忠說。

另一個尷尬是,地震局“只能給政府提供意見,作不了決策”。我國防震減災法明確規定,國家對地震預報實行統一發布制度。意見上至國務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門后,須由政府統一部署。

網絡編輯:劉之耘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