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波士頓,也許最不該成為目標

一場令世人震驚的恐怖襲擊暫時告一段落,波士頓居民也可以暫時松一口氣。然而,經歷過震驚、哭泣和祈禱之后,有一個問題必然會讓很多波士頓人困擾不已——為什么是波士頓?這是一座平和、靜謐的城市,著名大學群集,更是左派知識分子的大本營。

責任編輯:張哲 實習生 陳建宇

當地時間2013年4月20日,波士頓,MLB波士頓紅襪VS堪薩斯城皇家,雙方球員為在波士頓爆炸案中受害人默哀。屏幕上出現的是中國遇難者。 (東方IC/圖)

2013年4月19日,在數千警力的高強度圍捕下,涉嫌制造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的焦哈爾·察爾納耶夫(Dzhokhar A.Tsarnaev)落網。至此,嫌疑人兄弟一死一傷。

一場令世人震驚的恐怖襲擊暫時告一段落,波士頓居民也可以暫時松一口氣。然而,經歷過震驚、哭泣和祈禱之后,有一個問題必然會讓很多波士頓人困擾不已——為什么是波士頓?這是一座平和、靜謐的城市,著名大學群集,更是左派知識分子的大本營。

恐怖主義降臨波士頓,坦率地說,恐怕不止波士頓人,但凡了解這個城市的人多少都會感到有一些不可思議。

“山巔之城”的重大挫敗

在2013年4月15日以前,波士頓向來安靜。別說恐怖襲擊,在美國眾多大城市中,它的犯罪率都相當低。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這個城市的謀殺率甚至低到十萬分之五左右,被稱作“波士頓奇跡”。

拋開陰謀論的思路,焦哈爾·察爾納耶夫關于此次襲擊的解釋,沒準就是類似“長期居住、情況熟悉”之類再簡單不過的理由。

1960年,作為尼克松副手角逐白宮的前國會參議員亨利·卡伯特·洛奇曾言,波士頓的角色“影響了整個國家的歷史,正在塑造來到這個偉大國家的人民的思想”。那么,當它與恐怖主義不期而遇,對美國又意味什么?

對于波士頓所代表的美國精神和自由思想,爆炸案首先帶來的可能是嚴重的挫敗感。波士頓的歷史可追溯到清教徒的“五月花號”抵達普利茅斯的時代。1630年,波士頓城在馬薩諸塞的三個小山丘之上創建,時任馬薩諸塞灣區總督的約翰·溫斯普羅在一篇布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