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報告揭露的制度“黑洞” 水資源“大盜”是如何煉成的
按照現行污水排放標準,“達標”如同保護傘,企業“合法”地將污水排入環境。然而“達標”排放的污水依然污染環境,“禍首”工業企業卻只需付出極低的水價,而公共財政又以納稅人的錢來為企業污染埋單,企業坐享巨大的環境紅利。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方芳 賴園林玢 王悅
數據來源:《水環境保護價格與稅費政策示范研究》,南方周末記者汪韜整理。
按照現行污水排放標準,“達標”如同保護傘,企業“合法”地將污水排入環境。而按照現行水價體系,從取水到污水處理,企業只需支付極低的費用,遠低于它對環境的破壞。而這差價,則由全民埋單。
這是一份水價報告揭露的行業“秘密”。2009年,全國工商企業通過低標準、低水價獲利達到2000億元以上。
“中國所有排放的水都是污水。”
2013年4月中旬,歷時四年的水專項“中國水環境保護價格與稅費政策示范研究”課題結項,面對400頁的報告,報告負責人、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馬中如是總結。
馬中的課題組從水價開始,不想卻串出了我國水環境管理中的一系列制度性“黑洞”。“達標”排放的污水依然污染環境,“禍首”工業企業卻只需付出極低的水價,而公共財政又以納稅人的錢來為企業污染埋單,企業坐享巨大的環境紅利。
這份報告如同戳穿“皇帝的新衣”,而這不過是我國環境管理漏洞中的冰山一角。“我們專家研究幾十年,也才剛剛明白一些事兒。”
“達標”的污水
這是一個巨大的黑洞。
馬中將我國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達標排放的污水,以官方的統計數據,2010年,工業污水達標排放率為95%,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為70%;第二類是超標排放的污水,即前述未達標排放的5%和未處理的30%污水;第三類是偷排的污水。
后兩類水是污水問題顯而易見,問題出在第一類:“達標排放這個說法極其害人。”馬中說。
我國的水標準主要分為兩類,環境質量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標準。前者指《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按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