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市“黑金”:“三不管”地帶的密室交易
債市“老鼠倉”窩案由各類參與游戲的金融機構和內部人分肥,而這個市場,恰恰是監管各方的交叉地帶。債市頻頻案發背后,是金融機構內部人利用自家賬戶,與機構做交易,牟取不當利益。這種行為等于直接將手伸進了公眾口袋。
責任編輯:舒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石曉霞 張明萌
債市頻頻案發背后,是金融機構內部人利用自家賬戶,與機構做交易,牟取不當利益。這種行為等于直接將手伸進了公眾口袋。
債市“老鼠倉”窩案由各類參與游戲的金融機構和內部人分肥,而這個市場,恰恰是監管各方的交叉地帶。
這種密室交易,看似與散戶無關,但實際上受損的依然是公眾。
“查水表”的來了。
“他們和各種資金打交道,有人拿杯子舀了一點發現沒事,就又換盆來裝,還是沒事,最后接了一根自來水管到自己家里——現在查水表的來了。”這是最近金融界廣為流傳的一段描述。
從萬家基金固定收益部投資總監鄒昱被調查開始,在總量25萬億的銀行間債券市場上,一場稽查風暴正愈演愈烈。
時至今日,從交易員到部門總監,債市參與者已成“驚弓之鳥”。這些平日里深諳游戲規則的江湖老手們眼下戰戰兢兢,相互打聽著傳聞,時刻關注媒體報道和微博動向,以評估事態下一步走向。
銀行、基金等機構已經對固定收益部門進行了自查,重構合規系統,交易員不再敢進行任何稍有違規嫌疑的交易,一些券種甚至無人接盤。
而南方周末調查發現,目前一些農信社、農商行和城商行已經停止了債券業務。“現在是整個債券業務都暫停。”多位消息人士表示,“這些小機構管理層在看到出了一系列大案之后,因為怕惹事,直接下令先不做了。”
拔出蘿卜帶出泥
萬家基金固定收益部投資總監鄒昱并非第一個被帶走的涉案者,但他掌管的萬家添利B在2013年4月15日的異常大跌,成為債市風暴眾所周知的導火索。
這是一個規模比A股更大的市場,截至2013年2月底,中國債券市場債券托管量為26.6萬億元,其中銀行間債券托管量為25.4萬億元,占比95.3%。
債券市場上,玩家都是機構,沒有散戶。各類機構,諸如銀行、基金、保險、券商、農信社、財務公司等非金融法人機構都在其中。
看上去,債市和散戶相隔很遠,但實際上利益緊密相連。原因在于,這些機構的資金籌碼絕大部分來源于公眾,有養老金賬戶、保險資金賬戶、企業年金賬戶、銀行的理財產品資金、公募基金募集的資金等等。機構只是作為資金的托管方購買債券獲益,而發行債券的既有國家(例如發行國債),有地方政府(例如發行城投債),也有企業(例如發行企業債)。
審計署對銀行間市場交易主體的調查從2012年就已經開始。而事件的起源,則可以追溯到2010年財政部國庫司國庫支付中心副主任張銳的案件。張銳不僅在國債招投標過程中舞弊,幫助商業銀行以較低的利率中標國債,其本人也涉嫌債市二級市場的“老鼠倉”,獲利以千萬計。
這起牽涉核心部門的案件引起了高層的注意。
不可忽略的一個背景是,因為股市難振,作為直接融資的債券市場是金融改革接下來的發展重點,債市擴容在即,但擴容之前先要清理干凈。而相關部門調查后發現,類似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