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我內心的小伙子 話劇《如夢之夢》的可能
賴聲川的《如夢之夢》2000年首演,是“表演工作坊”的重要里程碑:戲長8小時,觀眾坐在舞臺中央,演員圍繞觀眾席在行走中表演,觀眾可以隨時轉椅變換自己的視角。2013年4月,新版《如夢之夢》北京首演后,還將在烏鎮戲劇節、上海、臺北和新加坡公演。故事從2000年的臺北,一位剛畢業的醫生開始,她第一天上班,病房中的五位病人當天死掉四位。她慫恿瀕臨死亡的“五號病人”講述自己的故事。
責任編輯:袁蕾 朱曉佳 實習生 周鑫 付必全
顧香蘭(左三,許晴飾)在咖啡館和一群窮藝術家玩,伯爵過來找她吵架。伯爵走了,顧香蘭大喊:“喝酒!”許晴說,一個柔和的自己,和內心另一個痞和匪的“小伙子”,成就了戲里的顧香蘭,也成就了“帶勁兒”的自己。
賴聲川的《如夢之夢》2000年首演,是“表演工作坊”的重要里程碑:戲長8小時,觀眾坐在舞臺中央,演員圍繞觀眾席在行走中表演,觀眾可以隨時轉椅變換自己的視角。2013年4月,新版《如夢之夢》北京首演后,還將在烏鎮戲劇節、上海、臺北和新加坡公演。
故事從2000年的臺北,一位剛畢業的醫生開始,她第一天上班,病房中的五位病人當天死掉四位。她慫恿瀕臨死亡的“五號病人”講述自己的故事。
許晴飾演年輕時的顧香蘭,她1930年代是上海名妓,她經歷了騙人和被騙,從舊上海到老巴黎,從名妓變成伯爵夫人又變成了保姆,一個故事串起另一個故事,一段歷史勾連出另一段故事。最終她死在了“五號病人”懷里。
一個舞臺劇,到底能有多少“可能”?看戲的觀眾,到底渴望獲得怎么樣的劇場體驗?
從某種意義上說,《如夢之夢》不僅有創作者的小心思,也有戲劇人的大情懷,打破了劇場,拆掉了椅子,下沉了舞臺,當如夢的故事流動在四面環形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李夏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