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把脈】等到小康之后
小康之后,能帶來幸福的主要不是更多的物質,而是去做點兒自己愛做的事兒。尤其是做點兒于己快樂于人有益的事兒,這讓人幸福。吃完了鮑魚吃魚翅,一晚上傾盡一打Chateau Lafite-Rothshild,諸如此類,這些,在漢語里不叫幸福,漢語里另有語詞說及這些,例如窮奢極侈、胡造、作孽什么的。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羅雪鋒
帶來幸福的主要不是更多的物質,而是去做點兒自己愛做的事兒
有人寄給我一段話——“嘉映對‘現在流行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意識形態’很不以為然,只要有機會,就不忘提醒自己的學生:更好的房子與汽車,也許能成為你幸福的一部分,但那是相當不重要的一部分,實際上使生活更幸福的事情并非這些。我不知道他的學生能否聽進去這些話,如今金錢的說服力比哲學可大多了,勇猛如嘉映,恐怕也沒有與之對峙的力量。”不知是誰的話,大概是從網上來的。這位朋友跟我相通,我愿對他的這段話做幾個腳注。
物質條件對幸福有多重要?這事不能一概而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