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知新】清末的本本主義

在中國傳統社會里,除了訴訟和納稅,“政府和人民幾乎不生關系”。但人民自己“卻有種種類乎自治團體的聯合。清末一些人卻因外國的地方官多,“發現”了中國的問題:只要無官,即是不治。正因此思路,基層的議會并未產生,一縣設置數百官吏卻漸成事實,后來還在步步擴充。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羅雪鋒

若官少而世治,該大得表揚才對;那時一些人卻因外國的地方官多,“發現”了中國的問題

我曾說清末朝野對國情和外情的不少認知,都已建立在想象的基礎之上。所謂想象,是一種有憑借也有期望的構建進程。清季新政時期,也曾依據外來的新觀念,反看中國社會,構建出一些幾乎可以說想當然的“現狀”。

自鴉片戰爭起,中國在對外競爭中屢屢失利,不少人反求諸己,回向傳統找問題??涤袨樵f,“數千年之文教,不能以數十年之貧弱屈”。只要去掉中間的“不能”二字,便是那時(以及現在)很多人的寫照。中國傳統并非沒有問題,但這些人確因近代幾十年的屈辱,便否定了幾千年的教化。還有一個較少為人所注意的連帶現象,頗類后來的出口轉內銷——明明是對外打仗不行,卻反求諸內,看到了作戰之外的社會問題。

在對中國傳統政治的詬病中,一個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