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碼】書的危機
兩三年前參觀一家報社時,負責人略帶欣喜地宣布“無紙時代”的來臨。我心中幾個美好圖像逐漸模糊:普林斯頓市中心帕瑪廣場上那一尊少年閱報的塑像變得過時;美國有一則電視廣告,一位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是一面喝咖啡、一面把報紙折成許多折的老人,也變成明日黃花。閱報、讀書、逛書店、上圖書館、買古典音樂CD,這些事情真的不再必要嗎?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羅雪鋒
“4·23”世界讀書日的發問:網絡時代的到來,意味著紙質閱讀將成為明日黃花?
我一向認為,每一個時代的文明都是多元力量或多元價值競逐的狀態,這種競逐有時激烈、有時寬緩,但是無論如何,每一個時代的文明都不會是單一的色調。在21世紀的今天,我感受到幾股價值/力量正在激烈競逐、拉扯中,而競逐、拉扯的結果,將決定人類下個階段的生命風格,而前述這個多元競逐的格局,正與數位時代的來臨息息相關。
第一,人們透過網絡世界,尤其是各式各樣的社群媒體得以進入更大范圍的生活圈(包括虛擬的生活圈),進行更頻繁的接觸,可是在加入一個更大的社群之后,往往疏離了實際生活中人與人的接觸。第二,數位世界造就了知識的公共性,造福無限,可是這也使得原先需要經費來維持及推進這個公共性的機制產生危機。第三,極輕、極薄、無紙造成不可思議的方便性,但是也根本地挑戰了千年來的書本文化(Book Culture)。
本文所要談到的書的危機,可以分成兩方面。其中一面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