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遠見】校舍重建與“新校園運動”“9·21”大地震給臺灣的一堂課
1999年9月21日,臺灣發生了里氏7.3的大地震,全臺灣有1546所學校受到不同程度的毀損,其中多數分布在鄉下的293所嚴重毀損,需要重建,“新校園運動”也就應運而生。在震后至2002年的三年多時間里,新校園運動就創造出四十多所抗震性能更好且各具特色的新校園。2003年以后,新校園運動推向全臺灣。
責任編輯:陳斌 實習生 陳建宇
新校園運動成果之一:臺中市仁美國民小學剪影。
1999年9月21日深夜1時47分,臺灣發生了里氏7.3的大地震,震中位于臺灣中部的南投縣境內,震源深度8.0公里。造成2415人死亡,51711間和53768間房屋全倒與半倒。這是臺灣二戰后生命財產損害最嚴重的自然災害。
臺灣地處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匯之處,地震是臺灣的宿命。“9·21”大地震后至今,6級以上的地震又發生了9次。當地震來臨之時,如何盡量減少生命損失,公私部門大有可為,包括但不限于抗震建筑、早期預警和防震教育等。
就校舍而言,該重建的重建,該加固的加固,以提高抗震性能,也就擺上了日程。“9·21”大地震,全臺灣有1546所學校受到不同程度的毀損,其中多數分布在鄉下的293所嚴重毀損,需要重建,“新校園運動”也就應運而生。震后,臺灣當局建立了包括1.1萬余座校舍資料的數據庫。經評估,有相當一部分校舍不合格,需要加固。
這么多的校舍重建與加固工作,固然和本次地震的破壞性有關,但亦可找到人為因素,可追溯到臺灣1970年代要求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大量的中小學校舍就是那時建立的,政府官員必然利用這樣大興土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