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示讀者以大信(8)
社會學鼻祖孔德曾指出,生物學是位于社會學“下位”的學科,意即社會學建立在生物學基礎上。很長時間以來,社會科學家卻漠視這一下位學科,在自己的領地內閉門造車。
世道劇變,人心尚古
社會學鼻祖孔德曾指出,生物學是位于社會學“下位”的學科,意即社會學建立在生物學基礎上。很長時間以來,社會科學家卻漠視這一下位學科,在自己的領地內閉門造車?!段锓N起源》出版一個多世紀后,演化生物學終于大舉進入社會科學家的視野。社會生物學“教父”威爾遜在1970年代末即提出一份整合多個學科的研究綱領,一些社會科學家們也開始走出傳統研究領域,從演化生物學的視角解釋社會現象。
30年過去,各個學科幾乎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中以演化心理學成績最大。該學科的集大成者巴斯運用大規??鐕{查,用社會科學方法驗證了演化理論對人類心理的猜想。在美學和文學領域,《審美的人》和《文學達爾文主義》開創了生物學和人文學科的交叉性研究。在政治學和軍事學領域,進化論也有不俗表現,當然爭議就更大了。以色列軍事史家甘特的《戰爭文明史》試圖從演化生物學角度解釋戰爭的起源和演變,就受到了《新左派評論》的猛烈抨擊。美國政治學者阿哈特近年來著有《達爾文的自然權利》和《達爾文的保守主義》兩書,讓進化論為保守派的政治主張背書。結果不僅右翼的宗教勢力不買賬,相信進化論的自由派也持懷疑態度。
社會科學曾經從生物學那里得到過許多啟發,如帕克提出的“城市生態”(urban ecology)概念。當代學者則大大拓展了生物學方法論的應用范圍,在他們看來,思想發展和經濟變遷都可以視作宏大的演化體系。生物學演化的基本單位是基因,有人就提出類似的文化演化單位“彌母”(Meme)。就像基因受到自然選擇的無情篩選,彌母受到文化選擇的有意挑選。賽蒙頓的《天才的產生: 從達爾文視角看創造性》一書就據此解釋為何某些科學和文藝思想能夠發揚光大,而另一些被拋入了歷史的垃圾堆。比因霍克的《財富的起源》將經濟世界看作一個復雜體系,提倡以生物學概念作為經濟研究新的“隱喻”。
手頭這本《神似祖先》記錄了一位中國社會學者閱讀生物學著作后的心得體會。作為學術界的“邊緣人”,作者鄭也夫喜歡到別人的地盤上進行“思想遠交”,因此《神似祖先》可以看作社會學家和生物學家之間的一場精彩對話。舉凡靈肉、死生、人我、和戰、情理、苦樂、男女、美丑等關乎人類生存的重大問題,這本書都有所涉及,其分析令人耳目一新,甚至有醍醐灌頂之感。
正如也夫在《神似祖先》頭一章所言,生物學的意義不只在其自身,更在于改變了我們的世界觀,尤其是對人性的看法??茖W似乎是區分人與動物的一項明顯標志,它無疑代表了人類高超的智慧。畢竟,我們在生物學里就被稱為“智人”(Homo Sapien)??墒?,不少動物,如猿猴和海豚,都擁有程度不低的智能。在原始生存狀態下,人類的智慧僅比其他動物略為高超,并不一定具有明顯的生存優勢。今天的中學生都懂得牛頓定律,是因為人類掌握了積累文化的手段。如果把愛因斯坦放到采集狩獵社會,他充其量也就設計個陷阱而已。
作者:《南方周末》編輯部 出版:上海書店出版社
我曾讀過也夫20年前的一篇舊作,那時他還認為藝術是人類區別于動物的主要特征。在自然選擇理論之后,達爾文進一步提出性選擇學說,揭示了美感的起源。原來藝術并不為人類所專美,孔雀開屏,杜鵑啼唱,動物早就發展出了“身體彩繪”和“山歌比賽”,這些行為在進化上的原因與人類無異——只為吸引異性。優雅的舞姿體現出靈活的身體機能,嘹亮的嗓音暗示著健康的身體素質。藝術不僅不超越生存,而且直接涉及生存中的重大利益。
除去科技和藝術,似乎只有道德能將人類從野獸那里拯救出來。孟子發問:“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他的答案就是人類能夠明察倫理道德。近年來心理學研究卻指向相反的事實: 人類的大部分道德行為由某種情感機制推動,而這種情感機制在數百萬年的演化史中逐漸形成。對靈長類等動物的研究表明,道德行為是社會性動物生存的必然要素。我們最好把人與其他動物看作道德色譜上的兩點,而非涇渭分明的黑白兩極。正如生物學家瓦爾所言:“我們和多種動物共享著建筑的材料。我們做的事情沒什么是真正特別的。”因此,研究人性不能只去教堂,更應該跑到動物園去。
演化生物學并不僅僅滿足我們對自身起源的好奇心,還能幫助我們理解和改善當前的處境。如果我們把智人的演化史濃縮成一年,那么短短兩百年的工業時代就是迎接新年的晚宴。同歷史上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態相比,我們生活在一個“非典型”世界?,F代世界帶給人類的好處顯而易見,但它同時也傷害到人類,這部分是因為基因變異的速度趕不上經濟增長的步伐?!渡袼谱嫦取分赋?,現代人在享受醫療保健的同時,也面臨著日益增多的“富貴病”,傳染病和營養不良正在被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取代。也夫稱后者為“生活方式疾病”,因為我們體內古老的基因并不適應現代生活方式。比如,筆者的遠祖帶有易患近視的基因,這在無文字的原始社會并不會損害他們的視力。筆者繼承了這種不良基因,每天卻需要處理大量文字資料,結果戴上一副厚厚的眼鏡。
現代人的肉體受到考驗,他們的精神也飽受刺激。影視媒體充斥著最性感的人類成員形象,吸引著長相平凡的大眾注目。從演化生物學來看,美貌之所以吸引我們,乃在于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后代成為擁有優良基因的俊男美女,因此身材長相是每個人擇偶的重要標準??扇祟愖嫦葟膩頉]見到這么多被復制出來的“封面女郎”。盡管她們賞心悅目,在進化意義上卻毫無價值。換句話說,我們的視覺系統被復制技術“欺騙”了,以致這些人造“畫皮”占用了我們太多時間和精力。
現代傳媒展示了“美好生活”的可能性,為我們布下了一個又一個消費陷阱。也夫在他的另一本著作《后物欲時代的來臨》中對此提出了批判。在人類社會的多數成員解決溫飽問題之后,無聊感開始蠶食我們沒有設防的心靈。人們自以為存在著比當前生活更美妙的享受,消費過后卻面對著新一輪的無聊。要擺脫這種無聊,我們當然不必回到原始社會,卻不妨“模擬”祖先的生活環境。祖先每天做的運動,我們也常做;祖先看不到的幻象,我們也少看。這正是《神似祖先》的題中之意。
(原載于《南方周末》2010年5月27日)
《南方周末》編,詳情請點擊:http://shop.infzm.com/goods.php?id=77